晴時多雲

無以酩狀》Margarita:《阿姐萬萬醉》我都不知道怎麼教小孩了

世界不會因為有人多喝一杯瑪格麗特就毀滅,也不會因為有同性相愛結婚而敗壞;不知道怎麼教小孩了會不會是因為自己都教不好自己?

縮梭

母親總是為了孩子操勞忙碌,擔心他們健康、學業、生活大小瑣事;如何身兼主婦與職婦經常成為讓人瀕臨崩潰的問題。電影《阿姐萬萬醉(Bad Moms)》用誇張詼諧的喜劇手法,讓大家體認到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父母。

電影《阿姐萬萬醉》三位媽媽大喝解悶。(圖:STX Entertainment)

為家庭勞心勞力卻還得被另一半與孩子挑三揀四,為公司賣命最終被一通電話告知離職,女主角艾咪於是決定暫離一切狗屁倒灶,多留些時間給自己享受。結識另外兩位被邊緣化的母親後,一連串引發的問題讓她重新省思家長身份;為了反擊與爭取,甚至還競逐家長會長資格。

在投票當日,艾咪一番肺腑言論讓在場父母勇於面對自己的不完美,紛紛告解平時不敢說出口的缺陷。 「我每天都要喝好幾杯瑪格麗特(Margarita)來抒緩帶孩子的壓力情緒!」在座一位媽媽舉手大喊說道。

Margarita做法簡易,人人都可以在家輕鬆調製。(圖:The Pioneer Woman)

使用龍舌蘭酒(Tequila)、柑橘酒(Orange Liqueur)、萊姆汁調製的瑪格麗特調酒,由來版本紛雜到數不清,每間酒吧調酒師幾乎都有一個以上的故事能說給你聽,相通之處大概就是每種說法都與女性有關。

據說於1935年,墨西哥提華納(Tijuana)的調酒師丹尼.何瑞拉(Danny Herrera)為一名只能喝龍舌蘭酒的歌舞團女郎調製出這款酒,並且以她名字的西班牙發音取名為瑪格麗特。

1941年,一樣在墨西哥提華納近郊的何松酒館(Hussong’s Cantina),當時的調酒師唐.卡洛斯歐羅斯科(Don Carlos Orozco)正與德國駐墨大使的女兒瑪格麗特.韓格爾(Margarita Henkel)嘗試研發新調酒,當中最受大使女兒喜愛的便是這款後來以她命名的調酒。 場景從美墨邊境的提華納北移至德州。1948年,峇里人酒室(Balinese Room)酒保桑托斯.克魯茲(Santos Cruz)為知名歌手佩姬.李(Peggy Lee)調製出這杯瑪格麗特;另一說也在1948年,是德州達拉斯社交名媛瑪格麗特.薩麥斯(Margarita Sames)用來招待賓客的特調。

相傳在1949年以自創瑪格麗特調酒於全美調酒大賽中獲勝的洛杉磯公雞尾巴餐廳(Tail O' the Cock Restaurant)調酒師約翰.杜雷沙(John Durlesser),取名來自他因為誤中流彈去世的愛妻這段哀傷往事。

然而,根據鮑伯.艾蒙斯(Bob Emmons)1997年出版的《The Book of Tequila》書中提到,瑪格麗特在1930至40年代之間被創造於墨西哥、加州或德州, 直到1950年代才開始風行洛杉磯地區。

使用小蕃茄調製的Margarita。(圖:La Petite Chambre 小房間)

關於瑪格麗特調酒做法較為可信的說法則是源自1876年美國調酒教父-傑瑞.湯瑪斯(Jerry Thomas)在《Bartenders Guide:How to Mix Ddrinks》提到各式烈酒調製的「黛西( Daisy)」,使用少量糖漿、半顆檸檬汁、適量柑橘甜酒(Orange Cordial)、一小杯烈酒的配方比例,冰鎮搖製後再加入蘇打水;但是當時的龍舌蘭酒並不常見於美國,因而並未見於該書酒譜。1916年紐約調酒師雨果.安司林(Hugo Ensslin)編纂的《Recipes for Mixed Drinks》,則將「黛西」酒譜改為:混合檸檬汁及萊姆汁、適量砂糖、少量紅石榴糖漿(Grenadine)、使用基酒,最後再注入一點碳酸水,直接盛裝於加滿冰塊的馬克杯中。

1848年美墨戰爭結束,美國南進從墨西哥取得德州、新墨西哥等地;1929年開始,一些美國投資者在鄰近邊界處的墨西哥提華納興建賭場與高爾夫球俱樂部,吸引許多政商名流前往。此處的餐館酒吧紛紛以龍舌蘭酒來製作「黛西」,並用墨西哥境內比檸檬更容易取得的萊姆替代調製;經由記者與其他遊客的競相走告,1936年開始,連紐約州錫拉丘茲(Syracuse)城裡等地的酒吧都曾經出現過「龍舌蘭黛西」。

瑪格麗特擁有龍舌蘭酒勁道且酸甜的口感很容易讓人成癮;湯姆漢克斯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愛情速可達(Larry Crowne)》裡,女主角茱莉亞.羅勃茲在家便是用果汁機替自己調製一杯「霜凍瑪格麗特(Frozen Margarita)」。舊金山「湯米墨西哥餐館(Tommy's)」的招牌瑪格麗特使用龍舌蘭糖漿(Agave Syrup)增加甜度,成為新式經典;現今各式添加新鮮水果,像是西瓜、芒果、草莓瑪格麗特也是人們居家派對常見的狂歡飲品。

使用西瓜與芒果調製的Margarita。(圖:food.com﹠Liza America\'s Host)

另一部以瑪格麗特為題的電影,是2015年酷兒影展的《乾吧!我的彩虹人生(Margarita, with a straw)》,描述一名腦性麻痺女孩萊拉,從印度到紐約生活的故事,當中提及家庭關係、種族歧視、同性情感;劇情探討多樣議題,希望將正面能量透過鏡頭傳達給對困境感到無力的人們。萊拉在電影裡,總是點上一杯插了吸管用馬克杯裝的瑪格麗特;片尾,餐廳鏡子裡的她喝著最愛瑪格麗特,綻放充滿自信的美麗。

《乾吧!我的彩虹人生》裡用吸管喝Margarita的萊拉。(圖:ADAPT)

孩子們不比父母想像中的嬌嫩,過度保護只會讓他們對一切慣以為常;甚至將自己謬誤的觀念傳達給下一代。即便孩子成長過程完全符合自己期待,難不成他們長大以後就能功成名就、揚名立萬?用一種近乎獨裁施暴的手段要求孩子與社會都順從己意。世界不會因為有人多喝一杯瑪格麗特就毀滅,也不會因為有同性相愛結婚而敗壞;不知道怎麼教小孩了會不會是因為自己都教不好自己?

電影裡的母親開始不替孩子們張羅所有的事,他們反而更懂得學習;當父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夠完美,讓孩子能夠嘗試面對,懂得適應。「黛西」的意思是雛菊,花開到墨西哥,用西班牙語唸來便是「瑪格麗特」;新生代們正努力捍衛未來,大人還在口呼著都不知道怎麼教小孩嗎?

(天啊!電影裡都在喝瑪格麗特,我都不知道怎麼教小孩了)

(自由評論網提醒您,未成年請勿飲酒,酒後請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