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東亞漫遊》韓流中的台灣:究竟韓流在台灣有多大的影響?

從2000年開始風靡台灣的韓流看似影響力強大,但這樣的文化交流為何無法帶動兩國人民的互信、互諒,反而因為近幾年的頻繁接觸,加深了彼此間的誤解?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圖片來源:http://hhsadvocate.com)

台灣是最歡迎韓流(韓國流行文化)的國家之一,這點是無庸置疑的。在韓國文化產業交流財團(KOTRA)最新發表的一份關於韓流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台灣的「韓流指數」全球排名第十一(前五名分別是新加坡、菲律賓、緬甸、中國、以及泰國)。所謂的「韓流指數」,指的是包含電視連續劇、綜藝節目、電影、音樂、動漫畫、線上與手機遊戲、時尚美容、飲食、圖書出版等各項韓國文化商品在該國受歡迎的程度。

台灣的「韓流指數」全球排名第十一。(資料來源:韓國文化產業交流財團2016)

在另一份由韓國國際交流基金會(Korea Foundation)以及韓國外交部共同發表的研究報告中則指出,光是韓劇這個項目,從2000年到2015年間在台灣,就有多達661部韓劇在台灣的有線電視頻道中上映。從2000年由李英愛主演的《花火》、宋慧喬與宋承憲主演的《藍色生死戀》(秋天的童話)、2004年引起韓流高峰的《大長今》,一直到現在,韓劇在台灣仍然持續地大受人們歡迎。從2000年到2015年前半,共有超過六百部韓劇在台灣的電視頻道上映。

韓劇在台灣上映的數目統計。(資料來源:Korea Foundation &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韓流的演變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

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在《2013 年文化藝術新趨勢分析及展望》報告中,總結了韓國文化出口的三大階段:韓流「1.0時代」由上世紀90年代末至2005年,主要以K-Drama即韓劇的形式走出韓國的國門;2005年到2010年,「韓流」進入「2.0時代」,以偶像組合為主體的K-Pop即流行音樂占據韓流國際化的主要地位;2010年以後,特別是2012年因騎馬舞紅遍全球的「PSY」,為韓流國際化開創了一種新的模式,也就是通過社交網站,以獨特、有趣的內容吸引觀眾,以共享形式來拓展影響力。

PSY的「江南style」在網路上已經超過了26億次點閱次數。

然而,從2010年後半開始,韓流進入「3.0 時代」,也就是嘗試以韓國文化(K-Culture)在韓流國際化過程中作為主要領導。透過各種文化展演活動,嘗試找到一種其他國家人們所能產生共鳴的文化影響。受這樣的文化趨勢影響所及,在2012年11月時,當前往韓國旅遊的海外觀光客達到一千萬人次之際,韓國開始朝向新的所謂「文化觀光」(Cultural tourism)、以及「藝術展演」(performing arts tourism)等方向邁進。

據文化體育觀光部與韓國未來創造科學部聯手發布的《韓國文化產業對外輸出促進方案》,預測韓國文化產業整體對外出口額將在2017 年達到100 億美元,並力爭在2020 年,將文化內容出口額提高到224 億美元,從2010 年全球排名第9 位(2.2%的市場份額)提高到2020 年第5 位(5%的市場份額),使韓國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強國。

然而,整體韓國文化產業輸出的這股強勁趨勢,是否也代表了韓流在台灣依然持續擴張其影響力呢?答案並沒有這麼樂觀。

根據韓國文化產業交流財團(KOTRA)2016年所發表關於韓流的研究報告顯示,台灣的韓流指數並沒有持續地增長,反而呈現稍微衰退的局面。也就是說,韓國文化產品雖然持續在台灣銷售,然而韓流在台灣的影響力,似乎並沒有呈現持續擴張的趨勢,而是呈現出緩慢成長、甚至是停滯不前。

以台灣最大的網路搜尋引擎 Google的 Google Trends作為例子來分析。從「大長今」開始風靡台灣的2004年至今(2016年),「韓流」的搜索熱度從2004年開始的逐年上升,到2008年降至低谷,然後又逐年上升直到2012年再度達到高峰,然後又逐漸下降至今。雖然整體來說,對「韓流」的關心仍然持續著,然而,整體並未呈現一種逐漸上升的趨勢。在對韓流關心度達到第二度高峰的2012年,發揮韓流最主要影響力的韓劇,在這一年的確有亮眼的表現,例如《擁抱太陽的月亮》、《紳士的品格》、以及《請回答1997》等。對韓流的關注在這一年為何會達到高峰,仍然需要進一步地檢視。

Google Trends所分析出的台灣人對「韓流」的關注度。

在台灣,對「韓流」的關注未持續成長、反而略為衰退的這個現象,是否代表著韓國所期盼藉由流行文化產品的風行,來帶動台灣對於韓國文化理解的策略並未成功?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雖然Google Trends所展現出台灣人對「韓流」的關注呈現一個上上下下、略為衰退的趨勢,但台灣人對於「韓國」的關心,卻是呈現出一個持續增加的狀態。由2004年到2016年為止,台灣人藉由google搜尋「韓國」的次數與頻率,呈現出穩定持續上升的趨勢,2016年底達到將近2004年的四倍之多。

Google Trends所分析出的台灣人對「韓國」的關注度。

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必須追問:這樣的現象所表現出來的,是否代表著台灣人對於韓國整體社會與文化的關心持續增加?藉由韓流所帶動的台灣人對於韓國的整體關注,是否都是正面而積極的?

韓流3.0時代?

如果說韓流「1.0時代」是以K-Drama(韓劇)的形式開始發揮韓流的影響力,韓流「2.0時代」是以偶像組合為主體的K-Pop(流行音樂)來繼續帶動韓流的國際化,那麼,韓流「3.0時代」是否能藉由前述二者的力量,來帶動韓國文化對世界(包括台灣)的影響力、以及增強大家對韓國文化的更深認識以及好感度呢?

台灣與韓國過去曾多年在經濟產業與運動競賽交手,也因雙方在各層面的競合關係,導致大多數的台灣民眾對韓國觀感較差,然而此一情況在近二十年來因為韓國流行文化「韓流」進入台灣以後有所改變。從2000開始,韓流在台灣魅力大發,不僅捧紅許多韓星,也帶動了韓流相關商品的熱賣,如韓國料理、服裝、韓星代言的手機、化妝品…等,更興起了一股韓國觀光熱潮,許多哈韓族赴韓參觀韓劇拍攝景點、購買韓劇中出現的各式商品,甚至推出赴韓整型的旅遊套裝行程。

隨著韓流風潮的興起,坊間語文補習班或語言中心學習韓語的人口逐漸增加,因此帶動了韓語學習書籍的出版。然而從研究訪談中,郭秋雯認為可以確定的是韓流對於台韓兩國的文化交流仍止於表面,並沒有帶動兩國人民的互信、互諒,反而因為近幾年的頻繁接觸,在沒有平等互信的基礎下,更加深了彼此間的誤解。許多人講到韓流,反而認為是「文化侵略」,甚至形成「反韓」的情緒 (郭秋雯 2011)。

當韓流掀起了部分粉絲對韓國狂熱的同時,在台灣也同時存在著不少的「反韓」情緒。

劉莞青在《台灣反韓情緒與韓流狂熱:台灣韓流迷研究》(2016)的研究中,討論了女性韓流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反韓情緒的經驗。在台灣,韓流帶來的熱潮無所不在,從網上論壇的討論到電視螢幕上的瘋狂播放可見一斑。然而對於大多數以女性為主的韓流迷族群,在韓流熱潮中卻被媒體描述為瘋狂、失去理智的受害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須面對來自他者的敵意。

透過與12位女性韓流迷訪談,劉莞青發現,即使女性韓流迷透過參與、消費韓流文化學習到相當可觀與韓國有關的知識,但卻難以將此一知識與反韓他者分享;再者,即便雙方並無直接交戰或其他歷史上敵對的背景,台灣的反韓情緒主要來自於媒體不斷操作的結果,形成代代相傳的集體意識;最後,對於反韓群眾而言,反韓情緒就像是一種「微型國族主義」,即使雙方無真正交戰敵對關係,卻能供給台灣反韓群眾抒發與韓國競爭所帶來的焦慮一處出口。

也就是說,從2000年開始風靡台灣的韓流,看似對台灣有著強大的影響(例如旅遊、時尚、語言學習等),卻尚未能有效地改變台灣人對韓國的負面觀感,促進台灣人對韓國歷史、社會、文化的更深入理解。即使是相對能跳脫語言與各方面限制的K-pop,其所造成的影響,也比較著重在K-pop「迷/粉絲」自身的認同建構上,或者是對於韓國文化的想像上。在進入所謂韓流「3.0時代」的台灣,我們似乎尚無法藉由k-drama與K-pop的力量,以韓國流行文化來帶動對台灣更深層的影響力、以及增強大家對韓國文化的更深層認識和好感度。

參考資料

Korea Foundation &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2016,《2015 지구촌한류현황》。

KOTRA/국문화산업교류재단,2016,《2015한류의 경제적 효과에 관한 연구》。 韓國文化觀光研究院,2012,《2013 문화예술트렌드분석및전망》。

莊佳穎,2012,Between Love and Hatred – the Complexity of Taiwanese Society’s Consumption of Korean Cultural Commodities。韓流與亞洲社群(Korean Wave and Asian Community)研討會,韓國。

郭秋雯,2011,〈韓流對臺灣的影響及其因應對策〉,《WTO研究》 18: 127-170。

劉莞青,2016,《台灣反韓情緒與韓流狂熱:台灣韓流迷研究》,政大傳播學院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程學位論文。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