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一戰之前:西亞的鐵路爭霸戰

以現今的角度來看,興建鐵路的作用就是為了交通運輸,背後不見得有什麼特殊用意,但在19世紀末鐵路尚未在世界各地普及的時代,國與國之間合作興建鐵路就帶有很濃厚的政治意涵。其中,最具有強權競爭特色的非「巴格達鐵路」莫屬。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一次大戰強權並非只在政治與軍事上角力,其中,最具有強權競爭特色的非「巴格達鐵路」(Bagdad Railway)莫屬。這其實是一條興建在鄂圖曼帝國境內的鐵路,德國在1899年與鄂圖曼協商了鐵路利權,以連結科尼亞(Konia)到巴格達。以現今的角度來看,興建鐵路的作用就是為了交通運輸,背後不見得有什麼特殊用意,但在19世紀末鐵路尚未在世界各地普及的時代,國與國之間合作興建鐵路就帶有很濃厚的政治意涵。

鄂圖曼在1903年給予德國《巴格達鐵路利權》(Baghdad Railway Concession of 1903),無非就是為了擺脫英國與俄國的壓力。19世紀以來,俄國不斷侵犯著鄂圖曼在巴爾幹地區與黑海的主控權,甚至煽動著這一個區域的民族主義情緒,1829年,希臘便是在這樣的氣氛之下獨立,破壞了鄂圖曼領土完整。俄國帶來的破壞力,致使原本幾百年來為鄂圖曼領土的巴爾幹地區,逐漸由平靜轉而成為所謂的「火藥庫」。

「巴格達鐵路」是一條興建在鄂圖曼帝國境內的鐵路,德國在1899年與鄂圖曼協商了鐵路利權,以連結科尼亞到巴格達。(維基共享)

英國學者馬佐爾(Mark Mazower)的著作《巴爾幹—被誤解的歐洲火藥庫》(The Balkans),便是試圖改變人們對於巴爾幹有先入為主的成見。當俄國意圖破壞鄂圖曼的完整性時,英國就扮演了協助鄂圖曼維持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的角色。無論是破壞還是維持,鄂圖曼都處於英俄壓力之下,難以取得自主權。正在歐洲擴張、對英俄都造成威脅的德國,是鄂圖曼扭轉局勢的最佳選擇。讓德國在境內擁有興建鐵路的利權,就是鄂圖曼要打擊英俄勢力的主要方式。

無獨有偶的,此時的伊朗也有找尋德國來平衡英俄壓力的意圖。1871年德意志統一後,伊朗與德國便在1873年簽署了友好條約。約文第二款內容就提到:「如果伊朗受到他國侵犯時,德國將會提供協助。」可見,伊朗也如同鄂圖曼一樣在找尋任何可以抗衡英俄的第三國勢力。

儘管後來德國並沒有與伊朗正式往來,當然伊朗也沒有受到他國侵犯,但德國人在波斯灣的活動也不少。例如,波斯灣的領事瓦士穆斯(Wilhem Wasmuss),20世紀初期開始在波斯灣深耕與蹲點,不僅處理領事事務,還協助德國在波斯灣的貿易活動。而德國公司溫克豪斯(Wonkhaus)也在瓦士穆斯的協助之下,在波斯灣建立一股貿易勢力。然而,波斯灣是英國貿易的重點地帶,連接著印度殖民地。德國在波斯灣也有龐大的貿易活動時,英國自然對德國頗為警戒。

波斯灣的領事瓦士穆斯(圖),20世紀初期開始在波斯灣深耕與蹲點,不僅處理領事事務,還協助德國在波斯灣的貿易活動。(http://lfbrecht.de/)

巴格達鐵路的終點站設在巴格達,從地理位置來看,若有支線繼續往東南前進,很有可能進入波斯灣,這對英國來說是個威脅;自19世紀末以來,英國除了面對德國的殖民地爭奪、海軍勢力競爭之外,巴格達鐵路也成為動搖英國在波斯灣地位的力量。此外,若巴格達鐵路支線往東北方向延伸,就接近了俄國在伊朗北部的勢力範圍,這對俄國來說一樣也不是好消息。1904年俄國於日俄戰爭中吞下敗仗,隔年國內爆發革命,這場革命同時也改變了俄國內政與外交路線。1906年,時任外交部長的伊斯沃斯基(Alexander P. Isvolsky)強調俄國力求與英國友好,對德國也是。話雖如此,1907年英俄兩國基於共同應付德國的立場,還是擱下雙方在西藏、阿富汗、伊朗的爭執,簽署了《1907年英俄協定》(Anglo-Russian Convention of 1907)。其中以伊朗的部分最為重要,兩國在協定中劃分伊朗北方為俄國勢力範圍,而英國據有東南方。

然而,1910年,俄國也開始與德國交涉一項鐵路協議。俄國同意在巴格達鐵路完工後的兩年內,修築由德黑蘭到伊朗西部邊界的鐵路,以連接巴格達鐵路的支線。此協議在1911年簽訂,稱為《波茨坦協議》(Potsdam Agreement)。在德俄協商過程之中,英國輿論不斷抨擊時任俄國外交部長的薩左諾夫(Serge Sazonov)破壞英俄協定,不過,這項交涉開始時,薩左諾夫還未上任,他想必不願意一履新就必須接受外界批判,因此,最後協議簽署時,薩左諾夫稱病未出席,改由外交次長納拉妥夫(A. Neratov)簽名,顯見薩左諾夫不願意承擔《波茨坦協議》可能會遭國際輿論譴責的後果。

1907年英俄兩國擱下雙方在西藏、阿富汗、伊朗的爭執,簽署了《1907年英俄協定》其中以伊朗的部分最為重要,兩國在協定中劃分伊朗北方為俄國勢力範圍,而英國據有東南方。(http://www.pushkinhouse.org/)

薩左諾夫曾在自己的傳記中提到,《波茨坦協議》其實是緩和德國勢力滲透至伊朗的手段,畢竟巴格達鐵路並不見得能夠短期內完工,而俄國也暫時沒有修築鐵路的必要,幾年之後也許鐵路爭議就沒有那麼大了。無論薩左諾夫是否真的有這樣的「策略」與「遠見」,1914年大戰爆發之後,鐵路究竟要不要繼續修築,的確不是列強之間所討論的焦點議題。

英國雖不至於與俄國撕破臉,但1910年時也開始運作興建鐵路的計畫,預計從伊朗西南部靠近波斯灣一帶鋪設鐵路網絡,除了對應德俄在波茨坦的協商之外,英國也想藉著鐵路網建立來防堵巴格達鐵路進逼波斯灣。在《波茨坦協議》簽署之際,英伊兩國也簽訂了一份鐵路契約。不過,在一次大戰爆發之際,英俄在伊朗境內幾乎一條鐵路都沒有興建,德國的鐵路勢力也沒有進入伊朗。但是,這三個強權為了各項鐵路計畫的路線而產生的政治角力,還是顯示了巴格達鐵路所帶來的巨大影響。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