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酸青週記》澎湖博奕公投,反方勝利的三個意義

澎湖博奕公投雖然只是地方性選舉,但正反兩方的理念宣傳和交鋒,仍然非常激烈。自己的家鄉自己救,不同人有不同的救法,只好付諸民主機制來決定,終於,反方二度成功擋下開發案,除了實踐了公民權,同時也是對環境永續做出承諾。

范綱皓

大學畢業那一年,我與幾個好朋友選擇澎湖,做為我們大學時光的最後一次旅行。旅行的最後一天,飛機啟航前,我跟其中一個朋友說:「台灣那麼多地方,澎湖真的是我最喜歡的地方。」

往後每一年,只要我有空,都一定會去澎湖玩幾天。不過,說起來丟臉,我仍然只是一個觀光客,一直沒能有機會在澎湖住上一陣子,好好體驗菊島的美好。

幸好,我認識不少從澎湖到台灣讀書的年輕人,可以聽他們說說家鄉。這一次,澎湖博公投,我身邊的澎湖年輕人幾乎都毫不猶豫地說:「我反對。」

很顯然,澎湖博奕公投的支持方,並沒有《教父》裡馬龍白蘭度的氣魄和能耐,能給出一個無法拒絕的提議。(圖:截自電影《教父》)

而且他們真的都買機票回去投票了

從他們的臉書動態上,我看見猶如選舉的熱度,正反雙方無不為自己支持的立場奮戰,儘管只是地方層級的公民投票。

公投的正反兩方都使盡力氣表達理念,澎湖國際化推動聯盟總召集人陳猛(戴紅帽者)就批政治力干預公投不可取,強力宣傳投下同意博奕開發的好處。(資料照,記者洪臣宏攝)

反對方則有澎湖藝術家製作的反賭人偶站立在宣傳車上,大大的「賭爛」字樣引人側目。(資料照,記者洪臣宏攝)

2009年,澎湖就已經舉辦過一次博奕公投,反對方以56%的選票取得勝利,成功擋下博奕業在澎湖發展的可能。沒想到七年後,博奕公投的支持方再度順利通過公投連署門檻,舉辦了第二次博公投。經過七年,澎湖人反對博業的立場並沒有因為時間而沖淡,反而比上一次更堅決。反對方取得超過八成的選票,也等於正式宣告,在居民的共識下,澎湖已不可能再發展博業。

不過,就算公投案通過,支持方取得勝利,澎湖設立賭場的機會也很渺茫。中央執政者早已定調「反賭」的立場,行政院撤回2009年由交通部研擬的《觀光賭場管理條例草案》,《博法》的立法也遙遙無期。在行政、立法皆不支持的情況下,反對方可說是有兩道保障,阻擋博業的發展。那為什麼澎湖設立賭場的機會明明渺茫,澎湖人仍然堅持要買張機票,回家鄉投下關鍵的一票?

不論希望多麼渺茫,還是要怒拚一波,這可能是支持方捲土重來的信念。可惜的是,就算輸了公投可能也沒事,反對者還是紛紛回鄉,要讓對方輸得心服口服。(圖:截自電影《鐵達尼號》)

堅持澎湖人的生活方式

我有個朋友,他曾經去過台東、花蓮、墾丁、墨爾本打工換宿,實踐「壯遊」的夢想。他的最後一站,選在澎湖海邊的一間民宿。他本來只打算待兩個月,沒想到最後待了八個月,才結束他的壯遊之旅。

我問他為什麼最後多待了六個月才離開澎湖?他說:「我去過花蓮、台東,我都很喜歡,但是只有澎湖,讓我感受到不同於台灣的草根精神。我在澎湖的日子,是我人生過得最平凡、最簡單的時候。」

這段話,當然是他個人的主觀意見,不過重要的是,澎湖有很多像他一樣的年輕人,因為各種的原因,選擇留在澎湖,或「回到」澎湖。

第一次反博公投的動員,是建立在反抗「觀光一條龍」。漸漸地,澎湖人開始知道,他們不能因為要賺大錢,讓大量觀光客,以不在乎澎湖環境負載力的方式,湧入澎湖。所以,澎湖的年輕人不只是回家投票,還有更多人回去澎湖,發展「友善、可持續性」的觀光業,甚至有澎科大的年輕人也留下來了。

這是澎湖博奕公投,反對方勝利的第一個意義。

澎湖人很清楚自己以什麼維生、在乎什麼樣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原始風貌、簡單生活,歸終一句可能都是貴妃名言:天然ㄟ尚好。(圖:網路)

重新反省「發展」的意義

支持澎湖設立賭場與國際觀光度假區的人,都說澎湖必須要「國際化」,向世界開放。招攬國際觀光客的方式,就是要向澳門、新加坡看齊,推動「國際級」,結合賭場、飯店、會議中心、表演廳、遊樂場的「綜合娛樂城」。

最終的目標,希望可以像澳門那樣,賺進大把的鈔票,財政可以自立自強,政府還可以辦理各種社會福利,甚至還可以發錢「分紅」給每個澎湖鄉親。公投一過,一來可以促進產業升級,二來又可以舒緩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增加縣民福利,提升澎湖人的返鄉意願。

但是,有了澳門的經驗,大家也能看見設立國際觀光度假區的社會外部效果,以及資本家畫出的經濟大餅,無疑是看得到吃不到的空氣餅乾。很多人去賭場工作,雖然能夠得到更好的薪資,可是房地產的價格,以及生活費,都會爬升到無法負擔的程度。

不知哪來的美食當前,形容起來都很厲害,但亂吃的話,輕則吃壞肚子,嚴重的話,付出的代價可是很嚇人的,小千她爸媽最清楚。(圖:截自電影《神隱少女》)

此外,澎湖只有不到十萬人,卻要負擔每年一百萬人的觀光人次,無疑已是龐大的負擔。未來設立賭場與國際觀光度假區,光是用水、用電就是一項龐大的成本。澎湖的主要用水是靠海水淡化,除了成本較台灣高之外,過多的海水淡化也會影響海洋生態。澎湖的主要用電則是靠尖山發電廠,離島的運輸與維護成本,都使得澎湖的用電成本過高,每年尖山發電廠都要損失至少二十億台幣。以上,都還沒提到垃圾處理的方式與費用。

這些都是澎湖繼續提高觀光負載力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當然,水、電、垃圾都會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為了發展產業,必然相對提高基礎設施的強度,但是,澎湖的生態、環境能夠承受得住高度的開發嗎?這是澎湖人最懷疑的事情。

擁抱世界,走向國際化是澎湖人的共識,可是到底如何國際化,才是反對方與支持方最大的差異。對反對方來說,適度地維持澎湖「現在的樣子」,或許才是澎湖吸引台灣人、國際觀光客駐足澎湖的原因。

拒絕大型開發,反省「發展」的意義,是澎湖博公投,反對方勝利的第二個意義。

不管任何代價,美國隊長都願意付!很遺憾的,美國人沒有投票權。(圖:截自電影《美國隊長2》)

堅持以民主的方式決定自己的未來

支持方大敗,他們已經表明「不會再重來」。澎湖人用民主的方式,告訴台灣人、告訴全世界:「我們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塞給我們。」、「自己的未來,自己決定。」

澎湖博公投的前一天,我看見幾個澎湖的朋友,上傳「台北—澎湖」、「高雄—澎湖」的機票照片到臉書上,並寫著「我反對」。他們願意犧牲賺大錢的機會,換來生活的美好、發展的另類想像,決定投下反對票,守護他們認為「對澎湖最好的價值」,這就是台灣人長期習慣的民主方式。

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由我們自己決定,我們想要怎麼樣的發展模式,我們都要參與在其中。這是澎湖博公投,反對方勝利的第三個意義。

投完票之後,民主並沒有結束,接下來澎湖的年輕人要開始做組織、辦論壇、工作坊,宣揚他們的理念,連結不同世代澎湖人的意見,共同擘畫澎湖的未來。

經過兩次的挫敗,發起公投連署的支持方終於投降,宣布不會再重來。(圖:截自電影《少林足球》)

澎湖的公投結果,令人羨慕。畢竟在台灣很多地方,居民都不見得能透過民主的方式,凝聚共識,好好思考自己想要的發展方式。期待未來台灣有更多年輕人願意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蹲下來「做社區」,把每一個社區打造成珍貴的珍珠,彼此串連,讓台灣變成一串美豔動人的珍珠項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