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9-11事件這15年來…

1991年蘇聯解體後,美國雖然享受了10年左右的世界獨霸地位,但2001年的9-11事件卻完全扭轉局勢。冷戰結束後,美國一時之間少掉了像蘇聯這樣龐大的政治對手,但遺留下來的卻是讓美國更加難纏的「個別組織」與「特定人物」,既無法掌握他們的行蹤,也沒有以外交方式解決問題的可能。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21世紀的第一年,世界強權美國本土遭遇前所未有的外來攻擊,紐約雙子星大廈遭到兩架美國民航機撞毀。很快地,阿富汗蓋達組織(Al-Qaeda)首腦奧薩馬賓拉登(Osama bin Laden)宣稱這一切都是由他策劃。在一張公開的照片中,大廈遭撞擊後所冒出的濃煙裡彷彿出現一張撒旦之臉。如同《新約聖經》的〈啟示錄〉第20章第7節所說:

那一千年完了,撒旦必從監牢裡被釋放。」

剛過完千禧年就發生如此重大的事件,很難不讓人與宗教經文做聯想。

9-11事件中,大廈遭撞擊後所冒出的濃煙裡彷彿出現一張撒旦之臉。(圖:網路)

這起發生在15年前的事件,讓美國政治學者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在1993年發表的「文明衝突論」(Clash of Civilisations)成為完美的預言,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衝突,不再只是1千年前「十字軍東征」那個遙不可及的「傳說」,而是眼下發生的現實事件。只不過,事件的起源並沒有什麼文明的意涵,根本就是上個世紀美蘇冷戰的產物。這看似是21世紀的問題,其實是上個世紀強權競爭所留下的殘局。

冷戰時期的阿富汗為美國與蘇聯在中亞爭奪勢力範圍的重要標的。不過,阿富汗對美蘇採取中立策略,致力於取得兩強的友好關係,以及獲取大量金錢與軍事援助。阿富汗國內的左派勢力遭到打壓,對蘇聯來說,阿富汗政府「右傾」的可能性非常高。1978年,當阿國左派重要人士遭到謀殺時,政府順勢就成了嫌疑最大的主謀,也因此,該年4月即遭到左派人士推翻。左派執政後,對待蘇聯的態度立即丕變轉為友好,簽署了重大合作協議。只是左派政府中,並非每個人都願意聽令於蘇聯-阿明(Hafizullah Amin)即為一例。

1979年9月,阿明政變成功,使得阿富汗成為不由蘇聯掌控的國家。(alchetron.com)

1979年9月,阿明政變成功,使得阿富汗成為不由蘇聯掌控的國家。當時在布里滋涅夫(Leonid Brezhnev)領導下的蘇聯,正處於西亞與中亞發展不順利之際,自1948年以來打得難分難解的阿拉伯與以色列戰爭,原本蘇聯傾向支持阿拉伯國家,特別支持埃及與敘利亞一南一北夾擊以色列,但隨著1978年埃及沙達特改變策略與以色列和談,蘇聯等同失去在西亞地區最大的盟友。若此時阿富汗又遠離蘇聯,西亞地區很有可能「淪陷」在美國手中,成了1979年12月蘇聯進軍阿富汗的原因之一。於是1979年12月,蘇聯軍隊便大舉進攻阿富汗。

其實美國在70年代的發展也不盡人意,除了因越戰失敗而灰頭土臉外,1979年11月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爆發的美國人質事件,重創美國在西亞的外交地位,同時,時任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也在隔年救援行動失敗後,失去連任的機會。但蘇聯入侵阿富汗給了美國在西亞一個新契機,卡特在下台之前以「卡特主義」(Carter Doctrine)加強波斯灣的軍事防衛,以強硬姿態於西亞站穩腳步,回應了蘇聯的行動。隨後擔任總統的雷根(Ronald Reagan)提高軍事武力的開支,也推出「戰略防禦計畫」(Strategic Defensive Initiative, SDI),另稱「星球大戰」(Star Wars Programme),阿富汗也是計畫內的重點國家,讓美蘇對峙的冷戰加溫。

1979年12月,蘇聯軍隊大舉進攻阿富汗。坦克駛近首都喀布爾。(維基共享)

蘇聯沒有順利取得阿富汗,反而促使當地興起各方勢力的反撲。同時聯合國呼籲國際社會對阿富汗受難人民施予救援,美國也不斷採取各種宣傳手段抨擊蘇聯的入侵行動。蘇聯深陷阿富汗戰爭之中,犧牲了大量財力物力人力,也損及國際形象。美國雖曾因越戰備受國內外譴責,但此時蘇聯對阿富汗侵略之舉卻讓美國又得以站在所謂正義的一方。蘇聯的行動固然不該肯定,但其與美國在各地拓展勢力範圍的舉動實無二致,都是為了自身利益與區域優勢,只是當政治、話語的霸權掌握在西方世界手中時,他們的對外侵略就會被正當化,反而使得蘇聯所做的一切就成了侵略。

1985年戈巴契夫(Mihail Gorbachov)擔任蘇聯總書記,聲明將自阿富汗撤軍,最後於1988年的《日內瓦協議》之中承諾分階段撤軍,而且美、蘇都不干涉阿富汗的內政。但阿富汗國內各派勢力並不認同這項協議,加上各方人馬都欲取得政權,致使美蘇雙方最後還是為了扶植各自親近的勢力,持續採取軍事行動以保持在阿富汗的利益。此後,美國藉由沙烏地阿拉伯的經濟與軍事協助深入阿富汗,而其中主要的合作夥伴便是奧薩瑪賓拉登。

美國在阿富汗所支持的武裝組織多由奧薩瑪賓拉登提供指導,甚至成立訓練基地、招募志願人士,原本的合作夥伴,最後卻成了敵人,導致了9-11事件。(AP)

美國在阿富汗所支持的武裝組織多由奧薩瑪賓拉登提供指導,甚至成立訓練基地、招募志願人士,基地組織便是在這樣的時間點成立。然而,1990年沙烏地阿拉伯在介入波斯灣戰爭時,一說是奧薩瑪賓拉登反對沙烏地協助美國在波斯灣與穆斯林弟兄交戰,也有一說是沙烏地忽略奧薩瑪賓拉登的建議與作戰方案,只在意與美國軍方的合作,以致於後來造成他與沙國皇室的決裂,轉而定居阿富汗,也成為美國頭痛的敵手。

奧薩瑪賓拉登曾經是美國介入阿富汗的合作對象,轉瞬間卻已翻臉對立。

1991年蘇聯解體後,美國雖然享受了10年左右的世界獨霸地位,但2001年的9-11事件卻完全扭轉局勢。冷戰結束後,美國一時之間少掉了像蘇聯這樣龐大的政治對手,但遺留下來的卻是讓美國更加難纏的「個別組織」與「特定人物」,既無法掌握他們的行蹤,也沒有以外交方式解決問題的可能。經過10年,2011年美軍只能說是「幸運地」在巴基斯坦擊斃奧薩瑪賓拉登,但此際西亞地區局勢發展的腳步與速度,已不再是美國在外交政策的任何努力所能趕得上了。

於是,冷戰雖然於1991年結束,但遺留下來的問題,不但幾十年間都無法解決,而且只會更加嚴重,9-11事件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甚至9-11事件發生後的這15年來,西方強權在西亞的爭奪熱度從來沒有冷卻過,和平仍是遙遙無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