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南風新生代》沒有語言教育南向,哪有「心」南向?

南向政策走了風風雨雨的二十年,終於在今年成立了辦公室,顯示南向決心。然而,決心有了,條件呢?台灣有地理上的優勢,也有人文上新住民人口愈來愈多的優勢,卻未有語言上的配套政策,積極扶植能無礙地在東南亞國家打拚的人才,欠此東風,南行難行。

鄧峻丞/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生

南向政策的濫觴

南向政策,一項鼓勵台商前進東南亞的政策,自民國八十五年李登輝前總統的「戒急用忍」、陳水扁前總統的「積極投資,謹慎管理」,馬英九前總統在東南亞經貿條約簽署的努力,南向政策已經過了這二十年的風風雨雨 。蔡英文總統自五二〇上任以來,執政兩個月有餘,積極地成立南向辦公室並指派黃志芳為辦公室主任以展示對南向的決心。

東南亞在世界史觀中,做為東西方海上貿易往來的中繼站,或是橡膠、木材等重要天然貨品交易地區而被世人認識,其中東南亞的香料在貿易中更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雖然如此,政治上,東南亞一直處於強權的邊陲地帶,到了十六世紀更是陸續受到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寫下了許多悲歌。

今天的東南亞,擁有約六億三千兩百萬的人口,將近中國人口數的一半,世界排名第三,隨著中國勞力成本逐漸上揚,加上東南亞人民的消費習慣豪邁,逐漸受到東、西方資本家的親睞,漸漸將生產工廠遷到東南亞,使得其地位在全球日顯重要。依據IMF資料顯示,截至西元2015年東協經濟成長率為4.8%,預計西元2016至2017年經濟成長率可達4.7%至5.3%。在安全議題上,東南亞也在中國自千禧年崛起後,成為各方角力的戰場,美國更因此提出希望重建亞洲領導地位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目的在制衡中國勢力於此區域的擴張。

台灣在南向政策上走過風風雨雨的二十年,終於二度政黨輪替後成立「南向辦公室」並指派黃志芳為辦公室主任以展示對南向的決心。(資料照,記者張嘉明攝)

語言才是南向政策的核心

在東南亞日漸受到世界各國關注時,台灣也已在東南亞經貿活動中付出了許多心力,初步也已站穩了腳步。雖然台商因此成為東南亞重要的貿易夥伴,不過,台商其實長期以來亦承受著方方面面的資源缺乏和風險挑戰,因此,在東南亞激烈貿易競爭的情勢下,我國政府所需提供的政策導向,甚至相關投資佈局的援助方案實屬重要。

台商在東南亞佈局深耕行之有年,從早期的菲律賓、印尼、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到最近加強投資的寮國、柬埔寨,甚至是緬甸,都能夠看到台商的身影。而台商活躍的程度,在東南亞外資中也是名列前茅;然而,台商這十幾年來一直面對著一項問題,即台籍幹部人才短缺,這項問題至今都還沒能解決,使得台商抱怨連連。人才之所以難求,是因為台商多數希望旗下台籍幹部能夠有當地語言的基礎能力,但卻長期不受我國政府重視,目前也只有少數大專院校有成立東南亞語言相關學系,例如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或是設立東南亞語言課程,如政治大學外語中心的東南亞學程、文藻外語大學的東南亞語言中心、高雄大學東南亞語文學系等 。由此可見,我國政府在東南亞人才培育上已經是後天不良的政策落後 。

台灣的優勢與作法

台灣的面積雖然狹小,總人口也不到兩千五百萬人,不過我們卻有著先天上與東南亞鄰近,以及愈來愈多「新住民」的優勢。台灣地處擁有先進科技的東北亞國家和勞力密集的東南亞國家之間,飛行航程都不出五個小時,傳統上與北方國家以及南方國家有著緊密的經貿往來關係。此外,約在民國八十九年至民國九十四年間,東南亞配偶大量歸化, 其子女現在多介於十到十五歲之間,即國小至國中的階段。而根據教育部針對104學年度的統計資料顯示,人數為二十萬八千人,此人數相當於每九位台灣國中、小學生中,就有一位是新住民第二代,這同時意味著台灣與東南亞的關係將從民族血統上變得更加親近。

台灣在東南亞政策上的優勢,除了先天上與東南亞鄰近,愈來愈多的「新住民」也可能是「打通任督二脈」的關鍵。圖為社會局培訓新住民擔任通譯人員。(資料照,記者蘇金鳳攝)

對於幾十年來台商在東南亞的台籍幹部人才短缺問題,新住民第二代似乎成為可以當做其解決方案之一。儘管如此,前朝政府現今所採取對新住民第二代的教育政策,僅琢磨於強化其教育品質,依然未見針對東南亞語言和文化認識的政策。前朝政府所為,蔡英文政府應引為前車之鑒,至於培養新住民第二代成為東南亞語言人才,似可參照以下數個面向:

一、從認識東南亞文化做起

早期,許多人對外籍配偶給予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著許多懷疑,有些長輩更是不以為然,這其實是人們對於這群新朋友的文化與教育理念的不瞭解,甚至有的人因與其生活背景之傳統觀念相異而無法接受,使得很多家庭並沒有很好地保留下東南亞文化,部分家庭甚至是遺棄或抹煞掉了。今天,政府應該要做起領頭羊的角色,帶領著新住民第二代,甚至更多的台灣鄉親來共同認識東南亞的文化,體驗東南亞的多元與美麗,讓更多人消除心中對於東南亞的疙瘩,認識真正的東南亞,才有勇氣去東南亞發展。

二、加強新住民二代原有的東南亞母語能力

雖然政府近幾年來越來越多地投入經費在東南亞語言教學上,但因熟悉東南亞語言的人才匱乏,使得師資有限,縱使有幾位,也要趕課南北奔波。不過,我們一直將一群人遺忘了,他們就是新住民二代的父母,可聘請一些參與東南亞語教學,或是鼓勵他們傳授子女,將是認識以及強化語言及文化的很好入門導師,並且因為長時間與孩子相處,將能創造學習語言的良好環境。

三、還是要加強英語的能力

東南亞市場已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投資的對象,也因此各國的首都均漸漸躍升為國際都市,加上台商所需要台籍幹部人才並非勞力型,故英語能力在東南亞,無論是貿易的洽商,又或是契約的簽署,都一定會使用到英文,因此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也至少需要達到一定程度,才有助於公司的發展。

四、增加與東南亞學生交流之機會

增加台灣學生與東南亞學生的互動機會,是所有面向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在於即便培育出來的人才熟悉東南亞語言、文化、英語能力,但是未曾真正接觸過東南亞地區的人,不用說許多人連開口都有困難,文化上的相處、英文溝通的口音,對培育出來的人才皆具相當挑戰性。因此政府應與各大專院校合作,增加台灣與東南亞學生交流之機會,以提前讓他們學到寶貴的一課。

移民署今年擴大辦理新住民二代海外培力計畫,長遠來看亦可能培植出將來新南向政策上的生力軍。(資料照,記者劉慶侯翻攝)

有「心」的南向政策

在東南亞市場中,台商長期處於重要幹部的人才匱乏,政府單位也努力祭出各項政策以幫助台商在東南亞站穩版圖。這眾多政策的施行,除了需要政府的金錢和時間投入之外,新政府仍然需要做出更多的配套措施,包括經常舉辦分析東南亞情勢之研討會、協助東南亞台商回台辦理徵才活動、提高對願意設立東南亞相關學系或開設東南亞語文課程的學校之補助、延攬國內具東南亞語言專長及工作經驗人才參與執行南向政策等。

台灣政府雖然長期於東南亞政策上貫徹不足,但是在台商幾十年的打拚迄今,還是能有一小片天地。現在台灣憑藉著地理與新住民第二代優勢的加持下,在天時、地利、人和中已擁有地利及人和的條件,我國政府更應該善用新住民熟悉東南亞語言、文化的資源,借力使力,讓這群新住民第二代,以及願意學習東南亞語的莘莘學子們,成為我國用「心」進軍東南亞的人才。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