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菜市場政治學》遲到的新中國:價值觀的競爭與結構變遷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後,因為經濟的強勢發展,已逐漸邁入現代化國家水平,甚至新生代具有民主價值觀的人數也大幅增加,頗有能與舊世代儒家思想相庭抗禮的氛圍。中國,真的還能持續拒絕民主化嗎?

吳峻鋕/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新竹教育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中國現代化的歷程從十九世紀中旬就開始了。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以來,中西文化的衝突與適應事實上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要問題。許多政治改革、知識運動、社會改造的目標都是為了處理此一困境。可是從歷史結果來看,我們可以斷言多數現代化的嘗試並沒有取得成功,反而陷入混亂、分歧、戰爭或是狂亂的政治運動之中。總的來看,中國現代化如此困難的因素之一,應該與其存在著「競爭性價值觀」有很大的關係。

北京的胡同。(圖片來源:C.C. by Andy Yen 安地 羊)

競爭性價值觀

中國在近代西方強勢入侵之前,一直具有自給自足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系統,內容以儒家文化為核心,並影響著周邊地區的民族與國家。中國人與其傳統史觀相當強調這個面向,並且十分自豪。不過,西方文明歷經宗教改革、工業革命兩項重要的歷史進程後,以現代化的姿態重新打開中國的大門,讓傳統中國不得不加以面對。雖然所謂的西方並不是單一的個體,但我們普遍以多元主義社會、自由市場經濟以及政治上的憲政民主三組建構來指涉西方現代文明的核心部分。這也是許多中國的改革者以及保守派所共同認知的西方文化內容。依韋伯所言,中國是一個早熟的中央官僚帝國;西方則是以進步之姿,進行全球性擴張的高度物質文明。兩者間的相互競爭形成中國現代化過程的一個重要特徵。

我們可以在兩種文化的每一個交接領域,都發現它們相互競逐或是調適替代的痕跡。本文關注是與民主價值相關的政治文化內容,為了測量兩種不同的政治文化,依循胡佛教授(1998)與Doh C. Shin(2011)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在概念上定義與區分中國傳統概念與西方民主制度所依循的兩組價值觀念。依其內容可以歸類成如下圖的三個層次的組成情況。

傳統中國與民主的政治原則在三個層次上的對應。(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一般而言,當一個社會在架構其政治生活時會涵括幾項基礎概念做為互動的原則。筆者以為,這些基本原則至少要包括政治安排、社會互動以及信仰基礎三個面向。其中第一個面向的政治安排,乃是指涉人們如何認知政治生活的組成方式。在西方的近代政治傳統中,最重要的政治原則就是憲政主義,防止政府對於民眾權利的過度侵害,實際的政治安排就是分權與制衡。在這個面向中,我們對民主的政治文化是測量民眾對於司法獨立與立法制衡的同意程度(反向測量)。相對地,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於政治的想像與期待則是更傾向政府對人民的照顧以及道德菁英的領導。

在第二個層次,我們關注的是民眾對於社會單元之間互動方式的看法。由於政治的主要內容必然包括公共領域,所以與公共性如何形成相關的社會互動也是政治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主價值觀中對於社會組成方式最主要的就是多元主義,包括個人的自由意志以及自由組成團體兩部分,在本文中,我們測量的是民眾對於多元意志以及多元團體的同意程度(反向測量)。相反地,傳統的儒家社會中對於人際關係的原則要求不像西方民主社會如此強調多元自主,在社會互動上,更被提倡的價值是人際和諧以及集體利益的重要性,這就成為我們測量中國社會中儒家價值觀對於社會互動的內容。

最後是基本的信仰基礎。許多人類文化學家都提示我們文化核心的作用,意指一種文化中所含有的一組基本特徵。其組成成分是與人類的生存活動和經濟行為關係最為密切的那部分文化,也包括與之有著密切關係的社會、政治和宗教的模式,有利於我們用來辨別不同文化間的同質性或異質性。本文也認為西方民主價值觀與傳統儒家價值觀間有強調重心的不同,西方近代在人權意識逐漸取得優先地位的過程中, 自由與平等兩個價值被視為重要核心,在本文中我們測量了民眾對政治自由的同意程度(反向測量);相對地,儒家社會則是以孝道文化與重視家庭為特徵,我們則是以受訪者的家庭主義傾向來做為測量內容。

除了兩組主要的競爭性價值觀,我們還加入了其他兩組做為參考的態度測量做為對照。黎安友(2007)在處理第一波亞洲民主動態調查的資料時,對於東亞政治文化的分析,就曾經處理過類似的問題。他分析了傳統主義題組的測量結果,發現有一些傳統價值衰退得比其他還要快一些。相反地,有一些傳統主義的價值在東亞社會則依然受到多數民眾的贊同。本文也認為,有一些「政治不正確」的價值觀的確有可能衰退快速,但有一些核心概念的衰退就會慢些。那些衰退快的,包括了命定主義、男性繼承與男性政治中心等前現代價值,可以稱之為「傳統主義」價值觀。

此外,中國的現代化歷程與其他未開發國家的經歷相似,也有國家建立的問題。不論是1911年的孫文革命或是後來國民黨政府的統治,甚至包括共產黨在1949年後建立的政權,都走上了重建國族認同與強化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政府道路。在這個背景下,我們也測量與「國家主義」相關的政治態度。這些題目中都包括了「國家」的詞句,以測量國家角色在個人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問題,可稱為「國家主義」價值觀。

價值觀的世代變遷

下圖是四組價值觀在中國當代社會的世代差異與變遷情況。我們將受訪者依出生年代,以每十年歸為同一世代群體。橫軸代表世代差別,縱軸則是每一世代四組價值觀的平均分數。圖中的兩條實線顯示民主價值與儒家價值的世代變化,兩條虛線則是顯示傳統主義與國家主義價值觀的世代變化。首先,可以發現中國民眾價值觀變遷最主要的趨勢是儒家價值觀沿著世代線愈年輕逐級下降,以及民主價值觀沿世代線愈年輕逐步上升的過程。其次,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變化有一個斷裂點,儒家價值觀的變化在60世代以前變化比較緩和,70世代以後則是呈現一個更為明顯的下坡。民主價值觀也有一樣的變化,70世代以後的斜率比之前的年代更為陡峭,方向則是與儒家價值觀相反。更重要的是,民主價值觀在60世代過渡到70世代之間是第一次跨越0分界限成為正向得分。這些情況顯示,中國民眾的價值觀變遷正在出現,研究者應該更注意最近三十年以來的價值觀變化。

下圖還有兩個附加訊息可以加以注意,下方的傳統主義曲線與其他三組價值觀顯然歧異甚大,比較來看處在更低的水平,雖然中間有過震盪,但整體還在繼續下降。這個結果顯示,在現代化過程中,物質條件的改善的確可以快速改變某一部分的傳統價值,促使其快速消失。不過,有一些更為核心的文化內容將與外來文化持續競爭,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如同我們所觀察的民主價值與儒家價值之間的消長關係。在中國,近代國家建立過程所建構的國家主義的態度與傳統的儒家價值觀,給予民眾的影響可能十分相近。

中國民眾價值觀的世代差異。(資料來源:東亞民主研究計劃—中國大陸地區調查,2011年)

變遷中的價值觀結構

因為中國1979年後社經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價值觀變遷,其中還包括了原有價值觀對於新興價值觀的競爭關係,所以價值觀變遷不完全是直線的,本文認為應該注意的是價值觀結構的變動情況,所謂價值觀結構是指一個社會中擁抱不同價值觀群體之間的數量分布情況。

下圖的左上角是指具有較高的民主價值分數,但儒家文化分數屬於較低者,為傾向民主價值者;右下角是它相反的群體,保有較高的儒家文化分數,但其民主價值分數較低,為傾向儒家價值者;右上角的混合價值,是指民主價值分數與儒家價值分數皆高的群體,在這個群體中,同時擁抱了兩組價值觀。左下角則是兩組價值觀分數皆低於平均值者,我們將其定位為低度價值觀者,也就是沒有明顯的價值觀傾向的民眾。無反應者設為缺失值後,進入到價值觀類型分析的受訪者個數為2,331個,其中民主價值者為627個,儒家價值者為944個,混合價值者375個,以及低價值者為385個。

價值觀分類表。(N=2331,資料分析中剔除無反應者;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下圖則藉由四類價值觀群體的世代分布變化,觀察中國的價值觀結構是否發生了變遷。將世代的分類稍加割切,把年長世代進一步分為1949年以前出生、1950年代出生、1960年代出生,加上「70後」以及「80後」世代,共比較五個世代的價值觀結構。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型態,1960s向左的三組價值觀結構是以儒家價值觀特別突出做為特徵,而1970s與1980s兩個世代則是以民主價值觀與儒家價值觀的均勢為特徵。另外,就儒家價值觀的群體來看,具有隨世代逐步下降的趨勢;民主價值觀的增加則是有一個斷裂,出現在1970s後。

四類價值觀群體世代分佈。(N=2331,資料來源:張佑宗,2011a)

如何評價存在於當代中國的競爭性價值觀與價值觀結構的變化?整體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就價值觀變遷的角度而言,競爭性價值觀在世代間有明顯差異。儒家價值觀在舊世代中具有獨佔性,但新世代中則是民主價值觀的擁有者越來越多。就價值觀結構的內容而言,我們確認了兩種模式。早期的模式是多數民眾具有儒家價值,具有其他類型價值觀的民眾為少數;更為當代的模式是儒家價值觀與民主價值觀擁有者數量相當的分布型式。模式的改變具有斷層性,新的模式出現在1970年後出生的世代。上述兩點說明了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與社會結構改變的確改了新世代的價值觀,新世代中的民主價值觀擁有者正在成長中,而且將與儒家價值觀分庭抗禮。

雖然民主價值正在新世代群體中出現,但是中國當代價值觀變遷的另一個特點是,儒家價值觀仍然具有相當的強固性。這可以從以下幾點加以理解。首先是舊世代中大量儒家價值觀者顯示過去中國深受其影響,即使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政策仍然具有眾多贊同者;其次,雖然具有儒家價值觀的民眾正在減少,但其下降的速度相對和緩,表示與民主價值觀相比仍有一定的競爭性;最後,改革開放促進了民主價值者的大幅增加,但到目前為止,新世代中仍有一定數量的儒家文化贊同者,還未形成全面性的變遷。筆者以為這應該是中國民主化道路比較困難的根本因素,唯即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掌握新世代中價值觀的變化,尤其是認同民主價值者與儒家價值者在政治態度上的不同,藉此觀察中國民主化的可能性。

中國新世代成長於與過去相比完全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下,這正是一個世代交替的重要條件之一。可是,真正的改變是從1970年代開始的,對於「80後」的影響最為明顯。從中國民眾的訪問調查數據顯示,年長世代主要集中認同「儒家價值觀」,新的世代中則是初步浮現「儒家價值觀」與「民主價值觀」分庭抗禮的現象。

中國新世代成長於與過去相比完全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下,這正是一個世代交替的重要條件之一。(圖片來源:C.C. by Mare)


本文改寫自《遲到的新中國》一書當中的第三章第三節。粗體強調部分為編者所加。未完待續。

本書從民眾的角度嘗試理解中國的政治文化,作者認為中國社會存在著「競爭性價值觀」(傳統儒家價值觀與現代民主價值觀)。改革開放使得中國民眾的價值觀結構發生變化,其特點是「70後」與「80後」新世代具有民主價值觀的群體大幅增加,這是一個從「經濟賦權」進而「價值賦權」的過程。

改革開放三十年後,因為經濟的成功,中國逐漸邁入現代化國家的水平,可是對於中國未來發展的討論仍然方興未艾,韌性威權?中國模式?亦或是民主化?作者想要探討的問題是:中國延遲民主化的真正因素為何?未來的中國仍然可以維持現有政權形式,拒絕民主化過程嗎?不同於政治菁英的分析角度,本書內容從社會大眾的意見出發,強調「世代差異」與「價值觀變遷」對於政治發展的影響。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菜市場政治學 遲到的新中國:價值觀的競爭與結構變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