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酸青週記》這種廢話不用你說我也知道:經典語錄的「廢」精神

如果可以中樂透,誰想要寫專欄?小編知道酸青真正想說的話,但這篇專欄字數太多,真令人擔心點擊率會不會很難看?(但愛因斯坦說:點擊率不過是個數字,除非簽樂透中了頭彩,不然都是沒意義的~)

范綱皓

「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一句來自書名的「經典語錄」,在網路被瘋狂轉載。當然,有一部分的人轉發回自己的頁面上嘲笑:「這是一句廢話」。

你以為自己的文就不是廢文嗎?

說老實話,我自己也曾在個人臉書頁面發過幾篇對「經典語錄」充滿怒氣與嘲弄的貼文。把「經典語錄」轉回自己的頁面加以嘲笑一番,成了另一種流行,嘲笑它的蠢、它的廢,都是我們這個社會中習以為常,貶低他人生命經驗的方式。

但是,仔細回想,我們或多或少都曾在週一的早晨,發了一張《甄嬛傳》安陵容說「從來沒有那麼累過」的截圖,描述「Monday Blue」的厭世感。或是,在論文、企畫案寫不出來時,發了一張「沒有人愛你」的組圖,表達絞盡腦汁的孤獨感。一張圖、一個動態,引來朋友按讚,並留下「我也是耶!」、「真的!」的感嘆,甚至順手轉發到自己的頁面,加上#沒有人愛我,以求討拍。

真正沒人愛的人,不管做什麼事,都能聯想到自己的孤獨~(圖:好色龍的網路生活觀察日誌)

這些圖其實也是「廢圖」。文字、符號都是做為人們投射自我情感、狀態的媒介。它有時會成為一種集體儀式,形成一種你懂我也懂的社會意義。去除了「社會意義」,它就真的只是一張廢圖。

所以,其實廢文、廢圖,它不全然毫無意義。現在的問題是,某些人明明說的是廢話,何以擁有龐大的發聲權和網路聲量?難道是因為它(假裝)比較有文學性嗎?還是,其實「廢」本身在當代有其重要的意義?

一句話的力量來自於說話的人是誰,就好像藤條愈粗你愈聽媽媽的話~(圖:網路)

求神問卜,不如一句話點醒夢中人

無論這些經典語錄是不是廢話,它之所以能造成轟動,關鍵在於「易懂」與「認同」。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失去閱讀能力的年代。我已經聽過不少朋友向我抱怨:「你的臉書貼文都太長了。」超過一千字的長篇大論,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個負擔。一千字可能還高估了大眾能接受的程度,一旦貼文字數多到需要點擊「繼續閱讀」,通常就會使人失去耐心。所以,「長輩圖」會流行、「一句話經典語錄」會竄紅,皆有其社會脈絡。

這種「勵志產業」的書,在世界各國幾乎都歷久不衰。人在面對挫折、面對生活的艱困,總是需要鼓勵。那些貌似中肯的「一句話」,通常具有療癒人心的效果。雖然人們知道,現實不可能因為一句話而有所改變,但心裡卻仍然渴望得到慰藉。一句經典語錄,就如同宗教隱隱有股力量,鼓勵失意的人們努力站起來,再多撐一下,或許事情就有轉圜的餘地。

人們不願意看太多字,是因為心已經被灰塵蒙敝了~(圖:翻攝自PTT八卦版)

「廢」精神的時代意義

我之所以點出「人人都有廢文」的原因,是希望帶出另一個深刻的問題:「廢」在我們這個時代,有沒有意義?

經典語錄令人厭煩,是「廢」的商品化所造成。當成千上百的經典語錄,被改寫、換個包裝就上市販賣,無疑是新瓶裝舊酒,毫無誠意。不禁讓人有種「這麼廢,竟然還敢拿出來賣錢」之感。

更嚴重的問題是:網路上流傳的經典語錄,去除了格言背後的故事與道理,僅是一種對仗、排比工整的「國文作文練習題」,並附上文青形象與生活風格。簡言之,故事不重要,生活風格才重要。

追根究底,當暢銷作家、當紅粉絲頁販賣的不是道理,而是一種生活風格時,我們就得明白,它終究是拿我們的認同感來謀取最大利益的一項產業。它的功用就是要讓人們持續地相信,一句話的力量可以拯救一個人。同時,它也是這個社會中企圖治理絕望的縝密安排,對迷失中的人撒下天羅地網的部署。生活風格與勵志格言,成為人們對抗生活中衝突、失敗與不如意的特效藥。

去愛吧,像不曾受過傷一樣;去用旅行代替生活吧,像你是個文盲一樣~(圖:網路)

不相信勵志產業的人,一旦說某句經典語錄是「廢話」,就代表他們認可了那句廢話的正當性:因為明白箇中道理,覺得「這種廢話不用你說我也知道」,所以才讓人覺得是廢話,如同他們臉書上的廢文一樣,大家都懂。唯一的差別,他們不靠廢文牟利,也不企圖對絕望、衝突、失敗與迷失施展魔咒。

你我都得承認,在這個充滿不確定與風險的全球化時代,個人幾乎難逃大環境的宰制。所以,我們或許不需要商品化的廢文、可以拒絕勵志產業的干擾,但我們都無法避免需要偶爾發一篇「廢物人生」、「智商好低,好痛苦」、「醒醒吧!沒有人愛你」,才能讓自己在這個苦悶的年代過得比較舒適一點。

「廢」精神對應的是「崩世代」的相對剝奪感。我們面臨的是一種「被迫得耍廢」、「被迫相信自己可能會更好」的狀態。

你不廢,你只是活在一個很廢的年代,而且活得比誰都適應而已~(圖:網路)

尋找真正的救贖,必然得搭配具有政治意義的行動

可是,「廢」精神的說法,顯然隱含著危險。「廢」精神對一些人來說,是一個「逃避的出口」,同時穩定了既有的社會秩序,也掩蓋了那些讓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包含:不平等、歧視、壓迫與社會中所有的剝削關係。

反正改變不了什麼。

耍廢很好,勵志也很棒。只是,我以為勵志是對這個世界有深刻的認識與反省後才發生的。

有另外一些人,看見了社會和諧的假象,對於社會中的未爆彈焦躁不安。但是,順從未曾是一個選項,想要抵抗卻又孤臣無力。只好在「棍棒與蘿蔔」之間,開闢一條「廢」精神的哀嚎與自溺,包含我自己也是如此,深刻反省。

我們當然能夠改變。

面對高房價、高工時、低薪資、學歷貶值、中國對台灣的蠶食鯨吞、他國勢力的侵犯掠奪,能否讓更多人看見問題所在?面對親密關係,台灣的男人、女人,什麼時候才要從家庭、婚姻與各種性別權力關係不平等的現實中,掙脫出來? 

走錯了又何妨,改變世界這個條路踏上了,跪著也要走完~(圖:網路)

拿筆的人,不只是為了打造一間大型的社會告解室。文字給人帶來的淚水與感動,不論當下的情緒是多麽真實,我們都無法迴避文字背後所附帶的責任與政治。當文字被生產出來,它是讓人們逃避問題,繼續對社會冷漠、對改變失望,還是它能夠引發人們對現況提出更尖銳的叩問與批判,轉化成改變社會的政治動能?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