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酸青週記》為什麼沒人看台灣排球賽—台灣排球圈怪談(三)

台灣男排的選手顏值高,成績也亮眼,為什麼觀眾還是少?比賽場地總是在遠得要命王國、臉書經營手法像十五年前在經營奇摩家族、媒體合作限制一堆讓人卻步……嗯,點播一首孫燕姿的〈開始懂了〉。

范綱皓

本專欄連續兩週探討台灣排球圈中的怪談,第一篇揭露中華排協宣稱「經費不足」的謊言,台灣的體育界並非沒錢,而是資源錯置,以及財務不透明。第二篇嘗試破解中華排協的黑箱人事與權力來源,質疑其不受監督,卻又擁有過大的權力。本週第三篇則是直指球友們最關心的議題:台灣排球人口不少,為什麼沒有人看台灣的排球賽?真的沒有人喜歡看排球比賽嗎?

回想大學時期,籃球場永遠是人滿為患,排球場、羽球場次之,游泳為三,棒球反而少之又少。我身邊許多朋友,都是大學才加入系上排球隊,啟蒙晚,只能靠每天加緊練習。幸好,大學生最大的優點就是時間彈性、熱血,同學、球友彼此號召,一整個星期,每天晚上浸淫在球場上也不意外。從大學的運動人口推估,排球跟羽球的人口數應該僅次於籃球,但為什麼職業籃球賽SBL那麼多人看,卻沒有人要看台灣的排球賽?

難道是台灣人只喜歡打排球,卻不喜歡看排球賽嗎?其實不然。從世界女排大獎賽之前幾次分站巡迴到台灣,以及2015年8月的男子排球亞洲俱樂部錦標賽在台北舉辦場場爆滿的情況, 都證明了台灣的排球市場不容小覷。事實上,許多國內精彩的排球比賽,觀眾也經常達到幾千人水準,當排球國際賽事爆滿、排球觀眾人口日益增多,中華排協卻沒辦法把國際賽事的觀眾轉換成長期支持國家級職業賽的觀眾,問題出在哪?

台灣排球只有國際賽事才有人看,原因會不會就是少了像這三個愛死流川楓的迷妹這樣的死忠球迷呢?(圖片截自動畫《灌籃高手》)

場地太偏遠

企業聯賽邁入第十二年,主辦單位應該已經收到許多建議改善的事項,其中一項最大的「民怨」絕對是場地。企業聯賽的比賽場地有部分是在:嘉義港坪體育館、嘉義朴子體育館、雲林北港體育館、屏東體育館⋯⋯這些場地,除了開車搭配導航,我想不到有任何最便捷的方式,可以降低球迷前往觀賽的交通門檻。

企業聯賽的主要觀眾,皆為大學生與年輕人,為了符合城鄉差距與推廣效果,全台灣除了馬祖之外的每一個縣市,都有公私立大學,中華排協身為主辦單位,向各大學商借場地辦比賽,有這麼困難嗎?

以台灣大學為例,台大同學票選了校內優秀排球人才,組成「明星隊」互相較勁,是為「台大杯全明星賽」,每年在台大新體舉辦,座無虛席。只要場地位置、比賽日期安排得當,觀眾很樂意在打球之餘,花點小錢,進場支持。

台灣的排球比賽經常辦在遠得要命王國,沒有史瑞克帶路還走不到。(圖片截自電影《史瑞克》)

運動行銷手段太粗糙

一場小型的校內明星賽,都能吸引大學生買單,為什麼匯聚全台灣最頂尖排球選手的企業聯賽、亞洲青年男子錦標賽(U20),卻沒辦法?追根究底,就是行銷做得太差勁。要好好推廣排球,中華排協必須要將以下兩個基本功夫做好:

一、 塑造明星

提到籃球、棒球、網球、羽球、高爾夫球,一般人都能講出幾個球星,可是提到排球,卻沒幾個人能講出有名的球星。近年台灣男排成績亮眼,出了好幾位戰功彪炳的球星,包含:陳建禎、黃建逢、黃培閎、王明浚、林雍順、許美中以及年輕一代的吳宗軒、雙胞胎兄弟劉鴻杰、劉鴻敏。其中幾位球員在年輕一輩中,都是眾所皆知的「高顏值」排球明星,個人死忠粉絲都很多,若說這些排球明星竟然無法成為吸引球迷花錢進場看球賽的「卡司」,實在匪夷所思。這其中,整體制度、環境、行銷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瞧瞧這顏值,台灣排球比賽的觀眾少,根本不科學啊!(圖片截自「《夢想的角落》-2015排球男孩日記」粉絲頁)

球員要晉升為球星,球技精湛,還要配上行銷團隊的推送與媒體操作。舉例而言:人物照片與報導。讀者有興趣,可以點開中華排協的臉書粉絲頁,幾乎找不到令人滿意的照片。照片風格不一致、光源明顯聚集在球員臉上,甚至出現「長輩風」的選手照。我左看右看,怎麼看,也不覺得這是一個高規格的國家級賽事。坊間隨便一個「菜市場杯」的賽事側拍,都比中華排協的「官方」照片來得有質感許多。

不得不說這文字藝術師風格的扭曲字型簡直復古到讓人以為自己正在用Windows95還是DOS系統看臉書,去金石堂都只買《熟年誌》雜誌。(圖片截自中華排協臉書專頁)

相較之下,社群媒體上各大排球粉絲專頁,如:排球筆記排球部落翻轉排球排球誌……等對於球星的拍攝與描繪,皆有其獨到的眼光。

由台灣排球運動協會、白光哲先生出資發行的台灣第一本《排球雜誌》雖然因為經費問題只發行了十一期,但是每一期皆以高品質的人物攝影,以及深刻、平實的人物報導,企圖呈現球員們在球場上、球場外的不同面貌。

這才是所謂「專業規格」的待遇,將球員打造成明星,絕對能吸引更多人關注排球運動,甚至以一種看蔡依林或五月天演唱會的心情購票觀賽。(www.volleyball.org.tw)

最近,在社群平台轉發率很高、點擊率破三萬的台灣第一部排球紀錄片《夢想的角落》,則是搭配強大的企畫與腳本,耗時兩年,跟著台灣男排出征各項大小國際賽事,記錄了台灣男排一路上的驚奇之旅。影片發行後放在網路上供人免費瀏覽,並舉辦簽書會、粉絲見面會與名人推薦。

這些團體、部落客、設計師、新媒體工作者,都沒有領國家薪水、補助,靠著民間募資一步一腳印,讓台灣社會看見球員一路成長,背後不為人知的心酸血淚。

行銷的本質,是故事。會不會說故事,將決定行銷能不能成功。

二、友善新型態的報導方式

賽事的報導,也是運動行銷的一環。中華排協身為各大賽事的主辦單位,設置新聞與發言人系統,功能為發布新聞採訪通知與賽後新聞稿,類似中央社的概念。中華排協新聞與發言人系統需秉持著平實、中立的立場發布消息,並確保每一家媒體皆可獲得公平採訪的機會。

在這個社群媒體逐漸取代傳統媒體的時代,讓更多部落客、新媒體工作者進入比賽現場做忠實的報導、直播,無疑是推廣排球、行銷賽事最精準的方式。

但是,於高雄巨蛋剛結束的U20,我從醜醜又難用的中華排協官網下載了一份「電子媒體採訪申請書」,申請書裡頭明確寫著「行為規範」,包含:不得與選手交談、媒體拍攝之照片,不得具商業行為,中華排協並保有使用的權利,甚至還規定各家媒體的報導方向,不做攻擊或傷害球員(隊)的報導。

如此荒腔走板、危害新聞採訪自由的「行為規範」,我猜想負責中華排協新聞部門的藏鏡人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完全不懂新聞與媒體操作的門外漢,二是保守老派的資深體育記者,太資深了以至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簡言之,不論是傳統媒體或是新媒體,只要能讓排球賽事多一分曝光的機會,我希望中華排協都不要扼殺其他媒體的努力,特別是當主辦單位自己做不好的媒體操作,有人願意付出心力助一臂之力,又何必予以封殺呢?

什麼都要自己來,其他人想幫忙,還要先通過一連串彷彿「出版審查」的限制,是不知道台灣已經解嚴了嗎?(圖片截自動畫《排球少年》)

從基層開始培養排球人口

談了那麼多消費面的操作,也要談談生產面。台灣的排球比賽沒人看,回到源頭,還是老生常談的議題:基層不穩。從小體育課,大家多多少少都會打籃球,但是排球幾乎沒有什麼人會打,甚至連一個像樣的排球場都沒有。

如果台灣的小朋友想打排球找不到球伴,沒有人教,更沒有像樣的球場,我不相信在他們人生的啟蒙階段,排球會是他們的選擇,更不相信在這樣的排球環境下,小朋友打開體育台會想要看排球比賽。

就這一點而言,中華排協與體育署,做了什麼有意義且激勵人心,讓小朋友從小立志要打排球的事情嗎?

沒有。但是中華排協卻仍然可以每年頂著不清不楚的財務狀況、不透明的黑箱人事、不精明的運動行銷,繼續招搖撞騙。

(台灣男排的選手有高顏值,又打出了好成績,比賽會場的座位卻像淒涼得只贏皮卡丘一點點,合理嗎!)

我由衷盼望台灣體育的主政者,應該趁著這一代具有明星氣質的台灣男排打出了讓人驚喜的成績時,好好「利用」難得一見的黃金陣容。不只是行銷,更要全面改革提升台灣的排球環境,才能吸引更多優秀的下一代新人加入排球運動。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