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一路向南》南風再起:印尼新興市場與台灣契機

過去在東南亞市場上,台商習慣追逐低成本打帶跑,而忽略經營在地市場。缺乏在地與人的基礎,台灣要能在東協接地氣,並非能一蹴可及。由長遠看來,不論是透過新住民、移工、提供東協學生就讀機會、派遣台灣學生海外實習…透過「人與人接觸」,才是未來推動商業活動必要與可行的基礎,也是新南向政策能夠成功的關鍵。

戴萬平/正修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

在東南亞國家中,印尼是第一大國,擁有非常豐富的天然資源與廣大的消費人口,具有經濟發展的潛力,也被商業雜誌譽為「金磚第五國」。在過去,印尼曾經是台灣南向的重點國家,在李登輝前總統推動第一次南向,雙邊經貿甚至外交的互動,也有不錯的成果。

檢討「第一波南向」無法持續推動的原因,是由於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及後續在1998年印尼出現政局危機與社會動盪。在98年危機帶給外界「暴動」、「排華」的印象,也讓台印之間的經貿關係蒙上陰影。

近二十年的政治轉型,今日的印尼已走出金融風暴的陰影。特別是當中國經營環境的變化,移轉許多過去投資中國的台商重新考慮轉進東協,印尼也成為台商重要的選擇。與第一波南向的時空背景相較,印尼的政經環境已經有所不同,台商前進印尼的策略也必定有所差異。目前大雅加達周邊地區平均勞工成本已近萬元台幣,加上土地價格的飛漲,單純以低成本搶訂單的遊牧時光已經過去。後期進入製造業的台商僅能選擇僅井里汶、三寶壟、日惹等二三級城市發展。

近二十年的政治轉型,今日的印尼已走出金融風暴的陰影。特別是當中國經營環境的變化,移轉許多過去投資中國的台商重新考慮轉進東協,印尼也成為台商重要的選擇。(https://www.flickr.com/photos/csantoso/14883564099)

其實,不僅是印尼,近年走訪東南亞成功的台商,能夠成功者多半是在地化企業。筆者觀察越南與泰國台商,甚至已經準備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以工業化4.0的思維模式以因應未來的工資上漲與產業升級需求。這也代表這些台商已經落地生根。

做為一個新的經濟亮點,近年印尼市場有何種特性?

第一,行政效率與基礎建設的提升。

在過去,台灣旅客最為詬病的是印尼索賄與基礎建設。隨著2014年佐克威總統的上任,索賄的現象已經逐漸改善,最明顯的是以往被許多台灣遊客視為畏途的機場通關效率都已經大大提高,許多台商也表示佐克威總統上任後執照取得與政府效率也有顯著提升。

不僅在行政上,在基礎建設方面近年印尼也有顯著的進步。像是雅加達興建中的地鐵、環爪哇的高速公路、首都機場的第三航廈工程等,目前更將建設的重點放在東印尼等以往忽視發展的地區。

當然,因為人口的增長與經濟的改善,印尼基礎建設還是不能滿足現實所需,這也是大小城市普遍出現塞車現象的主因。為擴大建設能量,可以看到日、韓等大型企業或是中國的國營企業參與合作。例如:雅加達的地下鐵、雅加達到萬隆的高鐵、雅加達的新港口建設…等。值得注意的,在佐克威總統宣誓將印尼建設為海洋國家的同時,中國透過「一帶一路」的策略積極投入。筆者就曾經遇到在蘇拉維西偏遠的小港口竟然有中國海洋建設公司的工程人員承建港口與當地的發電廠,滲透率十足。

因為人口的增長與經濟的改善,印尼基礎建設還是不能滿足現實所需,這也是大小城市普遍出現塞車現象的主因。(AFP)

由於基礎建設是國家層級的契約關係,看到亞洲各國的積極投入,這是台灣可以選擇性投入的項目。除此之外,但是我們也看見台灣企業的跨國合作,例如,雅加達的地鐵承包商雖然是日本,但是實際施工也有台灣的工程公司參與。避免與中國國營企業「一帶一路」的直接競爭,「台日建設聯盟」或是是一種可行的選擇。

第二,二級城市的起飛。

過去印尼政府最被詬病的地方就是將資源集中在爪哇島,特別是以雅加達為中心。但是隨著雅加達市區的飽和與民眾經濟條件的改善,快速的經濟發展已經帶動二級城市的起飛。除了塞車,雅加達也以世界購物商場密度最高的城市著名。

後進的台商應選擇進軍二、三級城市的內需市場,泰國的「PARAGON集團」利用本身經營百貨業的進入。PARAGON選擇進入印尼市場的模式是與當地房地產商合作建造商場與住宅的混合大樓,商場由PARAGON經營規劃,並引進泰國知名品牌打入地方市場,也避開雅加達的一級戰區。相對於泰國的集團作戰,台灣只能仰賴手搖飲料進軍商場明顯單薄。

基礎建設是國家層級的契約關係,看到亞洲各國的積極投入,這是台灣可以選擇性投入的項目。(AFP)

其實以「產業聚落」發揮「群聚效應」集團作戰的模式對台灣的製造業並不陌生。印尼雅加達台商會的組織,就不是像其他國家的台商以「地區」而是以「產業」做為分組聯繫。對要進軍東協內需市場的台灣中小企業,最欠缺的就是開辦資金與當地市場的理解;PARAGON的經驗顯示:進軍印尼內需市場,避開一級戰區、透過領頭羊打團體戰,是可供學習的途徑。

第三,華人禁令的解禁。

在過去,提及印尼,許多台灣的直覺就是排華,1998年的暴動迄今還是讓某些台商餘悸猶存。其實自金融危機後,印尼華人地位已經有顯著改善,目前有關於對於華人歧視的禁令都已經解禁,華人可以過農曆新年、端午節等傳統節慶;隨著中國經濟的興起,在大學裡學習華語亦形成一股熱潮,多數學生也理解台灣與中國的差異性。而來自於印尼新住民故鄉的加里曼丹坤甸地區,更是值得投資開發的處女地,也是可以文化連結帶動經濟合作的著力點。

華人問題不僅是印尼的文化問題,也是經濟問題。

著名記者周博《亞洲教父》一書指出東南亞的國內經濟都被華人集團所壟斷,這一點是充分反映在包括在印尼在內東南亞的企業中。也因為如此,台商要發展內需產業,像是流通業的通路建立,都必須要找當地的企業合作、特別是華人企業合作才容易成功。但是過去也不乏有台商與當地華商合作失敗的例子,慎選合作對象是必須要注意的。

第四,電子商務的發展。

新經濟時代,電子商務讓各國的產業發展以跳躍式的發展。在東南亞各國雖然公共工程的設施不佳,但是網路工程的建設卻可以一次到位,讓東南亞各國城市中產階級一樣可享受相關的服務。特別是在許多東南亞的城市都飽受塞車之苦,電子商務與網路購物等相關行業更因此而受惠。像是號稱東南亞Uber的Taxi Crab、印尼原創,號稱東南亞獨角獸的Go Jek都是在東協受到矚目的電子商務企業。

印尼原創,號稱東南亞獨角獸的Go Jek。(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au/)

這一點中國的腳步相當快。前一陣子,中國的電商阿里巴巴就收購東南亞最大電商LAZADA的股權。這代表中國將產品與通路透過電子商務滲透至東南亞中產階級的家中。筆者稱之為「軟性的一帶一路」,會比硬體建設的「一帶一路」更具文化影響力,也比「孔子學院」更不著痕跡。

或許傳統的製造業無法吸引台灣年輕人對於新南向的投入,但是電子商務是台灣年輕人可以發揮的舞台。只不過,台灣的年輕人對於東南亞的消費文化與購物習性認知有限。南向人才不能只強調語言,否則只能淪為翻譯,也無法跟當地人競爭;其他東南亞商務知識的培育才更有利於新市場的開拓。

第五,「以人為本」的根基。

有關於台印之間人才交流的議題,是除了商業活動外,真正「以人為本」的根基。雖然台灣以高品質的教育為自豪,但是一些印尼的大學也已經有相當的水準。根據2016年亞洲QS亞洲大學的排名,前350所亞洲大學中,印尼也有11所大學入榜。大學生到世界各國交換與留學比例也有顯著需求;對於這類學校而言,台灣只是選擇之一。

在這樣教育環境的競爭下,台灣還保有高教優勢嗎?其實除雅加達、重點大學外,還有許多教育合作項目其實是有待開發。今年三月份筆者走訪梭羅農業大學,發現當地居民對於台灣具有有好感。細問一下,才知道原來是以往台灣農耕隊在中爪哇地區教授當地農民改良技術,提升產品品質與農民收入。甚至當地一些農作物還是以「台灣」命名。只可惜因為後續的政策變化,農耕隊的退出,也缺乏後繼者。

如今,居民生活的改善,非都市居民更有技術提升的需求,像是農產品加工、銷售、流通…等,這一類的大學非常歡迎台灣強調實作的技職院校能與他們合作,這才是台灣推動印尼教育合作的真正合作亮點。這樣的合作培育關係,長久來看,等於未來在廣大的印尼民間社會撒下未來茁壯的種子。

根據2016年亞洲QS亞洲大學的排名,前350所亞洲大學中,印尼也有11所大學入榜。大學生到世界各國交換與留學比例也有顯著需求;對於這類學校而言,台灣只是選擇之一。(AFP)

最後回到人才與商業的結合。十多年前,筆者於印尼大學社會文化學院進修時,同學都是來自日本與韓國的幹部。一未來進修的LG的同學告訴筆者:要與印尼人做生意,就必須在地化,跟當地人學習語言與文化。近期走訪,筆者發現目前成功的東南亞台商,都是尋求在地化程度高的企業。。

在過去,台商習慣追逐低成本打帶跑,忽略經營在地市場;有台商說:東協市場很大,但是像一朵雲,看得到吃摸不到;缺乏在地與人的基礎,台灣要能在東協接地氣,並非能一蹴可及,但也逐漸看到成果,越南的台商投資機械設備深耕製造,不再轉移陣地;泰北的台商以台灣的機械設備收購當地農產,加工行銷到中國…。

長遠看來,不論是透過新住民、移工、提供東協學生就讀機會、派遣台灣學生海外實習…透過「人與人接觸」,才是未來推動商業活動必要與可行的基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