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二三事》打破封閉性 ,以創新重建農產品運銷體系

40年前,果菜批發市場成立之初,觸動了農民生產端的「第一波標準化」,打下了今天的農產品分級包裝的基礎;四十年後,在科技不斷創新、載體不斷進步、市場交易模式不斷變革的年代,固守四十年前的交易模式,還能支撐多久?這樣的支撐,仰賴的不過是基層勞動者的「血汗勞力」。這樣的交易型態再不思變革,絕對會成為新政府新農業的最大阻礙。

焦鈞

農業最近成為顯學。蔡英文總統從競選政見,到選後的佈局,及至就任後的施政重點,農業,不斷地被提出;在上周末「英式下午茶會」中,特別賦予「新農業策略」的戰略高度,可見一斑。所謂新農業策略,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這個中間端的「運銷體系」,這個過去極為封閉的運銷體系,能否被冠上新農業的帽子,並注入新農業的因子,勢必將成為農業改革成敗關鍵的最後一哩路。

運銷體系的封閉性

農產品的運銷體系,實務運作就是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台灣,又以蔬果批發市場扮演的角色最為吃重,原因在於蔬果品項高達上百項,個別產品的差異性大,市場價格的形成,因不同產品的特性不同,而有其不同的微妙變化與運作巧門;其封閉性形成的結構因素,肇因於此,要改變也得從此處著手。

1970年代,台灣自日本引進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公開競價拍賣」機制,轉眼四十年間,除了在交易過程中將過去傳統的「人工輸入交易紀錄」改為「電腦資訊化平台」之外,整個運作體制並沒有太大的變革。從生產端的角度來看,批發市場的成立,為配合其特殊、封閉性的交易模式,農政單位四十年來透過農民組織的「產銷班」精進了農產品「分級包裝」的標準化,除此之外,蔬果批發市場這樣一個重要的交平台,對農業改革貢獻,別無其他!

四十年間,除了在交易過程中將過去傳統的「人工輸入交易紀錄」改為「電腦資訊化平台」之外,整個運作體制並沒有太大的變革。圖為台北第一果菜批發市場。(資料照,劉榮攝)

台灣取經的日本,其農產品批發市場早已進入「棧板作業」取代人力搬運,批發市場作業流程,也因為生產者產品標準化的一致性,得以大幅簡化,縮短批發交易時間,提升效率的結果,就是讓農產品的流通更為快速,農產品的市場末端價格,得以獲得更高的保障;同時,日本也強化、分流「產地、消費地」的批發市場經營型態管理的差異化,在官方監督管、民間經營管理的雙贏理念下,讓交易平台的朝向開放性,逐步摒棄「貨到進場」方稱之為批發交易的傳統觀念,朝向以「媒合」生產者與消費戶之的農產品訊息流通,進而促成交易。

反觀台灣,蔬果批發市場的運作除了耗費大量人力不論,整個交易流程耗時甚長,交易資訊的透明化程度依舊不高,宣稱所謂的「電腦拍賣」依舊是人在決定產品價格,只是透過LCD螢幕或電子看板公開每一筆交易紀錄;此等交易模式對於小批量、產品差異性高的蔬果,確實可以達到「質優價高」的市場價格供需法則;但一旦遇上了大宗蔬果,或是品質差異性不高的蔬果產品,這樣的交易模式就容易滋生弊端。

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早已進入「棧板作業」取代人力搬運。圖為日本大田果菜市場。(Linbay 好油提供)

運銷體系封閉性,就因為「少數人把持特定農產品交易遊戲規則」下,或是因為批發市場這種特殊交易模式所產生「結構性封閉」,讓外人很難一窺其貌,竟而淪為被少數人把持,進一步破壞農產品市場交易秩序。

回到法令面的探討

《農產品市場交易法》為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經營母法;《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辦法》為其子法,規範了批發市場的組織編制與運作模式。

從母法精神來看,迄今為止農產品批發市場仍強調「政府公權力介入」的公共服務性,原因就在於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成立,其中有一重大功能就是「決定農產品市場價格」;而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既是高敏感度,也是高風險,如果交易市場這個平台不能扮演起「穩定價格」的功能,反倒是助長「價格暴起暴跌」的幫兇,這就是法令上明訂了農產品批發市場是「公用事業」、「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它是一個服務農民生產者與產地消費者的交易平台。

農產品批發市場「公用事業主體」的宗旨精神,如今已蕩然無存!全台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台北市第一、第二果菜批發市場的公司上層結構,已淪為派系、家族、市場菜蟲所掌控。

沒有打破當下批發市場交易模式的封閉性,不足以徹底改革農業最重要的「中間環節」,也就無法透過建構全新的「產銷鏈」進一步導入物聯網、雲端機制、電子商務與第三方支付平台。

一如四十年前,批發市場成立之初,觸動了農民生產端的「第一波標準化」,打下了今天的農產品分級包裝的基礎;四十年後,當科技不斷創新、載體不斷進步、在市場交易模式不斷變革的年代,固守四十年前的交易模式,還能支撐多久?這樣的支撐,仰賴的不過是基層勞動者的「血汗勞力」,以他們的健康所換取來的;這樣的交易型態再不思變革,絕對會成為新政府新農業的最大阻礙。

固守四十年前的交易模式,還能支撐多久?這樣的支撐,仰賴的不過是基層勞動者的「血汗勞力」,以他們的健康所換取來的。圖為西螺果菜市場。(資料照,記者詹士弘攝)

引進外部監督力量並導入食農教育

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本業,是促成產地農產品進入消費地的流通快速性,以及形成市場價格的機制性。但在此本業之外,更須扮演更多的社會責任,以吻合批發市場成立宗旨的公用事業精神。

從此角度觀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改革,打破封閉的首要之務,就是引進外部監督力量,讓更多關心農業的公民團體進入,從生產質量安全,一路到價格形成是否真正公開透明,進行有效的內、外部監督;另一方面,在食安意識高漲的年代,批發市場這樣一個交易平台,必須將其「平台機制」朝向開放性與多元性,而導入「食農教育」進入這個交易平台,擴大交易平台的多功性,也是打破封閉的重要一步。

農產品運銷體系的透明度愈高、中間管理流程簡化度愈高,對農產品的流通效率以及價格形成的公正性,就會有愈高的保證。可惜的是,四十年來全台最大的蔬果批發市場,不僅錯失許多改革基會,還拒絕改革,朝向更封閉性管理模式,完全置社會潮流於不顧,也無視新政府對新農業策略的邁進。

農產品運銷體系的透明度愈高、中間管理流程簡化度愈高,對農產品的流通效率以及價格形成的公正性,就會有愈高的保證。圖為台北農產公司拍賣員拍賣玉米實況。(截自youtube)

文末,引用日本政府對農業改革的一段報導:

「為實現『進攻型農業』的目標,日本政府成立了官民一體的『運銷組織』該組織中有觸​​角廣泛的大型綜合商社,還有實力雄厚的運輸和快遞企業,並邀請經驗豐富的廣告公司參與。」

「該組織已經在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建立了大型農產品集散基地。日本政府的策略是,在廣泛宣傳『日本料理』的同時,將日本的農產品推廣到世界各地;其目標是將2010年4500億日元的農產品出口額擴大到2020年的1萬億日元,使接近夕陽的日本農業從擴大出口中獲得新生。」

十年前,日本青森農協為了推廣日本品種山藥,特地組織大規模的促銷團,教導台灣餐廳如何料理風味獨特的日本山藥;如今,台灣餐廳、市場,以隨處可見來自日本北海道與青森縣產的山藥。

謹以上篇短文報導為結語,佐證農產品運銷體系之重要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