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超A評論》新趨勢、舊靈魂:從《下町火箭》看當代日本企業

共同體企業的運作邏輯,歷史上幫助日本企業擺脫了單純仰賴成本競爭的局面,走向技術與品質的競爭,但隨著海外廠商競爭的強化,從美國發源的新的產業與金融邏輯的挑戰下,日本企業在長年封閉的人事也出現了各種疲態。日劇《下町火箭》便反應出對日本型企業舊靈魂的執著。但這樣優雅的舊靈魂要如何在日本社會脈絡下,調適企業內外的各種衝擊?仍然考驗著當代日本企業與整體社會。

鄭力軒/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以經濟事務為核心的通俗文化作品是日本流行文化中歷久不衰的文類。提出發展型國家概念的政治學者 Chalmers Johnson 在名著《MITI and Japanese Economic Miracle》中,就以城山三郎以通產省官僚為題材的小說《官僚之夏》為例,指出歐美根本難以想像經濟官僚可以成為暢銷小說的題材。這些作品除了戲劇性的成分,也反應出日本企業在不同歷史時期整體體制的衝擊與變化。山崎豐子的《不毛地帶》與《華麗一族》可說反應了日本經濟高速成長期中,大企業擴張過程中各種的明爭暗鬥,而弘兼憲史的「島耕作系列」則反應了日本大企業從「日本第一」時期所建立的巨人地位與之後的掙扎。而如果要提到日本企業自泡沫破裂後的掙扎與奮起,最重要的當屬由池井戶潤作品改編的電視劇《半澤直樹》及《下町火箭》。

《官僚之夏》為日本作家城山三郎的作品,最初連載於《周刊朝日》,1975年由新潮社改編發行單行本。1996年首次影集化,2009年重新搬上銀幕。(截自youtube)

相較於半澤直樹聚焦在大組織內鬥爭的灰色基調,《下町火箭》充滿理想的色彩,描述的是專注在技術的中小企業(町工場)與大企業周旋的故事。劇中最激勵人心的,或許就是阿部寬所飾演的中小企業社長,如何在大企業層層的壓迫以及利誘下堅持技術本位,完成自己的夢想。

客觀而言,《下町火箭》除了日本戲劇所擅長的細緻細節以及演員精湛的演技外,以技術立足的中小企業力搏大企業的情節,可以說在日本媒體中並不新鮮。在2000年到2005年間NHK所製播的節目「プロジェクトX—挑戦者たち」就可以充分看出。這個節目目的是介紹日本戰後各項成就背後的無名英雄,其中,重要產業技術的突破是最常見的主題,更不乏《下町火箭》般中小企業挑戰國內外巨人的案例。然而,除了以小搏大這個永恆不變的戲劇主題外,《下町火箭》背後所反應日本產業趨勢的變與不變,是另一個值得細究的有趣議題。

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互動是《下町火箭》情節的核心主題。

重頭戲環繞在主角阿部寬所經營的佃製作所,如何成為一心發展自製火箭的大企業帝國重工的關鍵零件供應商。對於生存命脈多半仰賴於打進國外大廠供應鏈的台灣企業而言,劇中所經歷包括交涉、繁瑣的產品測試、出問題的責任歸屬、大企業內部雜音的克服、以及其他廠商的搶單等情節應當並不陌生,甚至可說是家常便飯。但就日本而言,不附屬於大廠的獨立零件供應商,爭取大廠訂單的現象,也就是日文所說「下請自立化」的趨勢,卻是晚近才蔚為潮流的發展。

《下町火箭》充滿理想的色彩,描述的是專注在技術的中小企業(町工場)與大企業周旋的故事。(圖:網路)

傳統上,日本大企業以大廠為核心的網絡式生產系統著稱,與台灣中小企業網絡最大的差異在於,日本的外包廠商多半附著在大企業的生產系統內,作為專屬的零件供應者。一方面扮演大企業控制成本的彈性調節角色,但另一方面,也依賴大企業的穩定訂單與技術合作。然而,隨著日本大企業式微以及海外企業對日本高品質零件的需求日增,過去十多年間越來越多像劇中佃製作所這樣擁有高技術的自主零件生產商,雖然接受訂單生產零件,但無論就技術、資金與訂單都不再依賴特定大企業,而透過技術的自主開發,透過產品的品質爭取客戶。

《下町火箭》中佃製作所的營運型態,正反應了日本企業網絡的新趨勢。

如果說,《下町火箭》所透露的供應鏈關係反應了自主零件供應商的興起,劇中對於組織內運作的想像,基調仍然是懷舊的,所擁抱的是傳統日本型共同體企業(community firm)的靈魂。相較於美國企業以財務為中心的思考,透過各種將企業分拆重組,給予研發人員各種誘因極大化利潤的作法,《下町火箭》中的佃製作仍然固守著日本式的「社群資本主義」(communitarian capitalism)的邏輯,以組織的整體運作為本位,將收益保留在企業手中以不斷投入研發,但又拒絕分拆或將專利售出市場化,對從業人員報酬也以集體穩定雇用而非獎賞個別研發人員的方式,資金調度仰賴可信賴的利害關係人,而不是訴諸於直接金融市場等。換言之,《下町火箭》反應出對日本型企業舊靈魂的執著,仍將企業視為一個共享價值、透過成員間默契彼此互惠的共同體,而不是利益分配的契約。

《下町火箭》反應出對日本型企業舊靈魂的執著。仍將企業視為一個共享價值、透過成員間默契彼此互惠的共同體,而不是利益分配的契約。(圖:網路)

然而,《下町火箭》所執著的優雅的舊靈魂,在當下的日本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共同體企業的運作邏輯,歷史上幫助日本企業擺脫了單純仰賴成本競爭的局面,走向技術與品質的競爭,但隨著海外廠商競爭的強化,從美國發源的新的產業與金融邏輯的挑戰下,日本企業在長年封閉的人事也出現了各種疲態。在技術上的執著固然協助許多日本企業保持競爭力,但也產生許多日本學者所指出「過度技術」的問題,也就是缺少成本與市場意識的情況下,雖然具有優秀的團隊研發能力,但卻沒有辦法掌握適當的研發方向,以致於開發出許多高水準但市場應用性不足的技術,成本無法控制或市場競爭輸給其他國家廠商的現象。

弔詭的是,近二十年來許多日本大企業出現財務問題或企業醜聞,然而無論是遭到併購的日產、夏普與爾必達,或是陷入財報造假醜聞的東芝與奧林帕斯,共通的特徵是:企業困境並不影響尖端技術能力的持續累積,但封閉的共同體企業卻無力應對市場的變遷,無法透過營運方針的革新改變企業的困境,無法面對內部的舞弊與卸責

誠然,日本企業不可能也不必學習美國財務數字中心的企管邏輯,然而共同體企業優雅的老靈魂,要如何在日本社會脈絡下,調適企業內外的各種衝擊,或許不是回到技術本位這麼簡單的答案可以解決,仍然考驗著當代日本企業與整體社會。

整體而言,類似《下町火箭》以經濟小說改編的電視影集,除了高潮迭起的劇情、細緻刻劃的產業相關知識外,劇中所透露的新趨勢與舊靈魂,也可以作為理解當代日本經濟運作和集體心態的一個窗口。相較之下,台灣雖然也有產業技術的長期發展,也有企業內爾虞我詐的鬥爭,但以產業為背景的流行文化卻仍然剛起步。台灣甚麼時候可以正視自己的產業文化與企業運作,能夠將台灣產業組織的光與影重現於媒體之上,或許可以當成台灣影視成熟度的重要指標。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