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二三事》瘦肉精、食安、產業與轉型升級

台灣整體養豬產業的升級,從1997年迄今,已仍錯失太多大好良機。民眾、媒體對食安的焦點,也過度鎖定在瘦肉精此一焦點上,喪失了對整體養豬產業轉型升級的關注。農業產業的升級與轉型,養豬產業絕對該扮演火車頭角色;在輔導個別青農切入分眾市場產銷通路之際,更需關照整體養豬產業的問題所在。

焦鈞

農委會準主委曹啟鴻接受平面媒體專訪,提到瘦肉精美豬與加入TPP關聯性問題,攪亂政壇一池春水,也再次掀起了藍綠口對大戰,捍衛民眾食的安全、保障養豬產業等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食品安全似乎被無限上綱,產業保護也幾乎談到無感,回到問題的原點,到底哪些思路盲點,讓整個輿論失去了冷靜,而隨著政黨與政治人物起舞呢?

首先要問的是,食安的標準在哪裡?

關於瘦肉精對人體的危害,基本上已經無須再討論,否則2012年的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召開第七次萊克多巴胺審查會議時的表決,就不會出現69:67票的結果,允許訂定瘦肉精殘留標準:這幾乎是一個接近一比一的投票結果,並非達成過去CODEX一貫以來堅持的「共識決決議」。單單這樣一個所謂的「國際標準接軌」的「國際標準」,其實就已經可以各自解讀了,更遑論我的好友蘇偉碩醫師早已出版了《瘦肉精與癌症的前世今生》的小手冊,總不會成為一種「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各說各話局面呢!

也就是說,當前台灣社會對食安標準,不在於我們沒有標準-我們可能有全世界最高、最複雜的標準,而是我們採取的標準立場是甚麼:

是將一切「阻絕於境外」的寧可錯殺也不縱放的立場,還是回歸到某種現實面來看問題;是否真有能力做好這麼嚴格的管控,以及有那些替代性選擇,甚或接受更高昂價格的食物與食品

顯然,這些基本的立場與核心價值,這個社會從來不曾關注,也不曾給予太多的立場討論、辯論機會。也就是說,即使站穩民眾食安、保護豬農的背後,其立場與信仰價值是甚麼,大家都沒有太大的興趣去關注。

網路上其實有不少這樣的討論,但很難見諸主流媒體;最簡單的比喻就是,歐盟國家為何敢與美國唱反調,特別在國際貿易自由化的戲規則下,針對食品安全議題,歐洲社會集體反映出了他們的「人文主義」的社會關懷與哲學觀,所以不可能去接受一個「無法證明其無害」瘦肉精。相反的,以西部牛仔、具開拓冒險精神自居的老美,只要「無法證明其有害」那又有何關係呢?特別是,瘦肉精可以有更高的換肉率,有更好的市場競爭力,何樂而不用呢!

這就是立場與價值觀的選擇。台灣社會面對複雜問題,要不就高調要比照歐盟、日本,要不就和稀泥,不談立場與價值。

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與否,是立場與價值觀的選擇。(資料照,記者林國賢攝)

回到食安問題,真的只有瘦肉精該被關注嗎?

以台灣民眾蛋白質攝取最主要的豬肉來說,社會上除了少數10%的上流社會人士,吃得起高端進口豬肉、買得起三倍價格的國產安全豬肉外,要不就市場傳統肉攤購買國產豬肉,要不又仰賴外食吃來源不知何處的豬肉。政府強調加強稽查,溯源管理,難度其實不小;避開了瘦肉精,豬隻抗生素是否濫用?豬價好時,問題尚且不大;豬價低迷,生病的豬也得救回來,否則就血本無歸!

看懂了嗎,豬隻的養成過程,其實回歸到最根本就是「產業良心」;現在最該擔心的,不是哪個養豬戶偷偷用了不該用的藥物或添加劑,而是那一天社會集體與產業之間的「信心、互信連結」斷裂的時候,請問,民眾與產業雙輸的情況下,再多的嚴刑峻罰,又有何意義呢?

這八年,台灣社會最可惜的一件事,就是消費者與產業間的關係鏈的建立,沒有回到「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高度,在「開發派」思維主導下,產業的發展是為了GDP的貢獻,主政者這八年少有從「人的幸福感」的角度來思考產業-產業的升級與轉型,不是產能的效率提升而已,而是更強烈與緊密的與社會連結、對話,回到以人為本的產業存在價值思考上。

這樣的思維匱乏,直接地反應在這次的新聞主角上:養豬產業。

筆者歷經1997年台灣口蹄疫大爆發,從第一個被確認口蹄疫地點高雄縣阿蓮鄉某豬場,一直到中央部會南下大規模的撲滅、掩埋、消毒、關場,重創養豬產業,毛豬在養頭數銳減一半。2007年,筆者再次深入嘉義某養豬戶進行田野調查,近一個月時間看到養豬戶期待口蹄疫十年拔針的到來,最終仍告落空。而大家可能忘了,台灣一直存在著豬瘟,而二年前還發生大規模「豬下痢病(PEDV)」導致近30萬頭豬隻死亡。養豬產業的結構性問題一直存在,不面對上述這些現實問題,無益解決食安、消費者權益、與產業升級。

雖有不少青農返鄉改變畜養觀念與技術,但台灣整體養豬產業的升級,從1997年迄今,已仍錯失太多大好良機。民眾、媒體對食安的焦點,也過度鎖定在瘦肉精此一焦點上,喪失了對整體養豬產業轉型升級的關注:這同樣是這八年馬政府施政總體缺失的一個縮影,也是未來新政府引以借鏡之處。

台灣整體養豬產業的升級,從1997年迄今,已仍錯失太多大好良機。民眾、媒體對食安的焦點,也過度鎖定在瘦肉精此一焦點上,喪失了對整體養豬產業轉型升級的關注。(資料照,記者鄭鴻達攝)

還有哪些食安未爆彈

農業產業的升級與轉型,養豬產業絕對該扮演火車頭角色;在輔導個別青農切入分眾市場產銷通路之際,更需關照整體養豬產業的問題所在。第一線的溝通與對話,是絕對必要的;有效連結消費者與生產者間,搭構一個有效的對話平台,也是新政府在施政上破繭的最佳破口。

畢竟,施政已無蜜月期可期待,民眾望治心切,民氣可用自當放膽改革;經濟大環境的不利因素,造成的改革時間壓力也益發之大。

也因此,還有哪些「食安未爆彈」得一次爬梳?

有哪些問題須連結到產業升級的一端,以根本解決食安問題的源頭?基改食物與有機食品認證,絕對是下個食安未爆彈。

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在回應關於瘦肉精美豬問題時表示,「現在美國更在意台灣營養午餐禁用基改。」去年底立法院已修正通過《學校衛生法》禁止基改食品禁進入校園,特別是針對營養午餐的團膳供應。更早之前,在黑心油爆發的2014年,流通界教父徐重仁也曾提醒政府,「台灣的有機食品到處都是,在餿水油事件之後,可能還會有『有機風暴』!而通路業者也應做到『源頭管理』,對食安把關。」

因此,從食安把關的角度,已不單單是生產者源頭管理的問題,而是跨領域-特別是整個流程的控管問題。生產端固然須藉由政府政策高度的引領改革、升級與提升競爭力,食物、食品的生產與銷售環節,更需要政府結合民間社會力量,共同把關、教育宣導,唯有多管齊下,回到一個更上位的思考:我們社會,需要建構在一個甚麼樣價值體系下的「生存環境」與「生活條件」?方能反饋回到上述的生產、銷售、個人、企業的「良心責任」,形成一個無形的制約機制,台灣也方能稱得上一個進明、文明的國度。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