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杰、楊貴三
一、自然地理是自然災害的解答
自然山川經過千百年,變化也是有限,但人文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自然並非固定的客體,等待我們去探究。它其實循著一套規則,在人類腳步到來之前,默默地分配秩序。所以說,自然是研究一地人文的先決要件,有人主張這是環境決定論,但另外一派的人類生態論,則認為人類無力對抗自然時,只能順應、服從自然。
晚近,挾著科學文明日盛,人類不願全然屈服自然,也開始試圖干預、控制自然,這派(可能論)力主自然是人類所建構出來的,亦無所謂的純粹自然,充分展現人類的主體性與能動性。但筆者認為,自然科學仍處於認知過程,恐怕未知比已知還要來得多。自然也不是靜態布景,而是動態循環、規律,關鍵在於如何正確認識、對應、掌握它。循著這一思路,筆者初步從地質、水、風等自然地理因子來談,其如何刻畫屏東平原的地形與人文,尤其是屏東平原中部,其暗藏可能的潮州斷層大地震以及每幾年就發生水患的隘寮溪和林邊溪沖積扇,兩者都是重要且不容忽視的現實關切。
今年(2016)農曆年時逢國內不幸發生「美濃大地震」,筆者趕緊繪製了一張「屏東平原中部林邊溪、隘寮溪沖積扇地形圖」,參照該圖從東港出發考察潮州斷層、沖積扇。
「屏東平原中部林邊溪、隘寮溪沖積扇地形圖」。潮州主斷層通過平頂山臺地西緣,安坡線形為其背衝斷層,均以紅色線表示;往南部分不明顯,以黃色線表示。(依google earth、25,000分之一地形圖改繪)
二、序曲:活躍的潮州斷層
屏東平原略呈南北延長的矩形,係因張裂陷落之地塹,東側中央山脈山麓線幾乎呈筆直,中央地質調查所認定有潮州斷層通過。這條斷層線一路往北延伸,經過玉山東側、八通關、梨山、思源埡口、蘭陽溪到三貂角,是台灣島的中央構造線。潮州斷層崖下,自中央山脈沖刷下的泥沙鋪成許多沖積扇,埋積而成屏東平原。
潮州斷層雖未聞歷史震災紀錄,但從田野及航照圖來判釋,屏東平原東北緣,即萬巒以北至高樹之間,見有斷層崖等斷層地形。潮州斷層主斷層位在扇階的西緣,而其背衝斷層包括青山、安坡兩線形,位在扇階的東緣,且呈向東(河流上游)的反斜崖,截切年輕的地形面,代表該斷層仍相當活躍,未來可能發生大地震,應多加關注。
屏東科技大學所在的平頂山臺地原係隘寮溪沖積扇的南扇,因受板塊擠壓而形成「廣興背斜」,背斜西側為潮州斷層的主斷層,東側為其背衝斷層的安坡線形。由於背斜、斷層與線形的活動,而使沖積扇抬升為臺地。
而屏東平原西側的嶺口、鳳山兩丘陵,是阿里山山脈最南段,高度約一、兩百公尺。丘陵東緣的高屏溪高位河階,經地盤抬升、河流切割而成佛光山、九曲堂、大坪頂等紅土臺地,年代超過三萬年;而最南段的隆起珊瑚礁,係數十萬年前淺海的珊瑚礁,因擠壓、隆起成鳳山背斜而露出。
地層擠壓示意圖。
三、風和水:西南氣流帶來豐沛雨水
高屏溪上游分成主流荖濃溪、支流楠梓仙溪,兩條河流於里港匯集後,南流入海。筆者試問,為什麼高屏溪偏居屏東平原西緣?我們常覺得水往低處流,這是重力因素考量,但是流向就受到很多結構因素控制。早期,隘寮溪以三地門為扇頂,網流呈扇狀往西北、西、西南流經里港、九如、長治、屏東市、麟洛、竹田等地,主流注入高屏溪,支流向西南於竹田鳳山厝流注東港溪,形成廣大的沖積扇。但是,因為沖積扇網流太過發達,常常在夏、秋季西南氣流來臨、屏東平原開口朝向西南的地形因素下,加上東側高聳的中央山脈為迎風面,像是個漏斗盛接雨水,豪雨滂沱,無數涓流頓成暴洪,傾洩而下、漫溢成災,因此日本政府在1929年開始築堤防,1938年堤防完成,逼使隘寮溪集中改向西北流。
四、高屏溪、東港溪怎麼流?
在此之前,古隘寮溪所挾帶的大量泥沙,老早因逐步向西北、西、西南堆積擴張,逼得高屏溪河道漸漸往西偏,避走在屏東平原西緣。然而,不只高屏溪受沖積扇推擠而偏西,東港溪的成因更是有趣。
台灣南部的板塊運動,菲律賓海板塊由東向西擠壓歐亞大陸板塊,導致地盤抬升,中央山脈分水嶺以西的地勢東高西低,河川順著坡向,由東向西流;若出現河川向北或向南流,便不符合上述規則,可能是局部地盤抬升迫使河川改向。而涼山至萬巒之東港溪支流牛角灣溪偏南流,很可能是因平頂山臺地的抬升,阻擋並迫使牛角灣溪改道偏南流,至萬巒後,循隘寮溪沖積扇與林邊溪沖積扇交界之低處,潺潺流向西南地勢更低的氾濫原,後於東港入海。
日明治版(1904)20,000k分之一地形圖之隘寮溪古流路偏向西、西南,網流密布。(改繪自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五、沖積平原與海灘的材料來源
沖積扇的組成物質是泥沙,這些泥沙從哪裡來?依「屏東平原中部林邊溪、隘寮溪沖積扇地形圖」來看,過了潮州斷層向東,即進入中央山脈的大武山區。地形上,山高坡陡,地層岩性為輕度變質的板岩、千枚岩與變質砂岩,劈理發達,容易受風化、重力等作用而軟化破裂,且溪流的下切與側蝕發達,加上公路開鑿,致使邊坡不穩定,容易發生潛移、滑動,此為河流攜帶砂石的來源。板岩面平整,附近排灣族、魯凱族人就地取材來蓋石板屋,顆粒細密又重,防水、防風功能良好。風化、碎裂的泥沙呈現灰黑色,這是因其組成物質含有炭的緣故。而泥沙經高屏溪、東港溪、林邊溪攜帶入海,再受沿岸流搬運到海濱堆積成沙灘。屏東海岸北段的沙灘景觀是灰黑色,大大不同於台灣東北角福隆的金黃色石英沙灘,或者屏東海岸南段的白色貝殼沙灘。
春日鄉舊七佳部落石板屋,其建材取自板岩,堆疊而成,但屋頂和迎風牆面,考量防風又防水,由下而上依序鋪排,類似魚鱗、覆瓦狀,為傳統排灣族或魯凱族人石板屋搭建的方法。(圖:鄭碧雪)
鳥瞰林邊溪沖積扇北扇。
六、來義丹林吊橋:林邊溪沖積扇扇頂
林邊溪沖積扇扇頂位在來義鄉公所附近。這裡的河床滿布礫石,一片荒涼。長約300公尺的丹林吊橋跨越河床,古樸的木板橋面,沒有時下流行的琉璃橋般鋪張、奢華。
林邊溪扇頂,寬廣河床僅涓涓細流,沙洲滿布砂石,前方橋梁為來義至丹林的丹林大橋。
跨越林邊溪扇頂的丹林吊橋。
林邊溪從中央山脈山地沖刷、搬運岩屑至潮州斷層西側,出了山谷後坡度驟減、流速趨緩、搬運力下降,泥沙礫石便自谷口逐次堆積成沖積扇、氾濫原。
沖積扇坡度並非均勻,縱剖面呈向上凹型,扇頂陡,扇端緩;橫剖面呈向上凸型,扇央高,扇側低。林邊溪沖積扇扇頂高度100公尺,扇端高度10公尺,自扇頂至扇端長約12公里,平均坡降約0.8%,坡度約0.5度。所以,萬巒地勢坡度由東南向西北緩降,礫石顆粒也逐漸變小。扇頂礫石大,縫隙大,部分河水向下滲透,成為地下伏流水,至扇端處滲出。扇頂地表缺水,多旱作;扇端出泉,最適合水稻耕作,有「大武山腳的官倉」之稱,因地下水面高,據說以竹管插入地下數公尺,即可導引泉水。
七、扇端湧泉帶的六堆客家庄、山腳地帶的平埔族村莊
筆者這趟考察也到了林邊溪沖積扇北部扇端湧泉帶,分布在萬巒的鹿寮、高崗、田頭新、大林、五溝水等聚落附近。我們都知道,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是陽光、空氣、水和資源,陽光和空氣沒有爭奪問題,水和資源對早期開發者而言,誰先掌握誰就擁有優勢。客家人循東港溪而上,懂得掌握水源,灌溉成沃野膏疇,形成南台灣最大的客家聚落六堆,由此可見,地形地貌與人文聚落受此二溪影響甚鉅。
筆者再到萬金、赤山,那裡已鄰近潮州斷層帶,是漢人與排灣、魯凱族原住民活動範圍的夾縫處,馬卡道平埔族人部落窩據呈帶狀分布,相當於今之沿山公路附近。他們原以漁獵維生,漁撈在沿海、捕獵在平原,後來受漢人進逼,放棄在佳冬、林邊、東港沿海漁撈的舊慣習,逃至此山邊喘息,狹蹙命運讓其信仰寄託也悄悄與世界鏈結,萬金天主堂矗立在這鄉間村莊,也有依循傳統尋求阿立祖庇佑,太祖小祠前趒戲、吟誦通宵達旦。
八、沖積扇面野水縱橫
但沖積扇於夏、秋雨季時,野水(網流)縱橫,難以涉水而過。根據清光緒20年(1894)《鳳山縣采訪冊》記載:
鳳山下淡水各溪,發源於傀儡山瀑,萬頃汪洋,傾潟而下,分為數十重……溪流浩大,氾濫無常。夏秋霖雨滂沱,積潦驟漲,野水縱橫,處處病涉。
上文所形容,亦即夏、秋颱風豪大雨發生時,山上奔流而下的洪水往沖積扇漫流,流路不穩,常導致河道改變,廩生盧德嘉等人形容彷如「數十重」般「野水縱橫」,經常氾濫成災。
清光緒13年(1887)復活節後,也就是春、夏之交梅雨時,天主教高恒德神父曾行至萬金,他描述那段經歷:
在旅程中不知道渡過多少河流。有些地方,水只到腳踝,有些河水則到膝蓋,有時則超過腰。(在雨季時,這些河水匯集成一,氾濫成災,至少要花一個半小時,才能涉水而過,可以想像洗一個半小時的澡是什麼滋味!)
筆者帶著這些水患紀錄到田野現場,從扇端的萬金順著沿山公路往南,通過林邊溪沖積扇的縱剖面往扇頂,即可感覺地勢緩緩爬升。沿途放眼多見檳榔、鳳梨等粗放旱作,另有佔地廣闊的萬隆等台糖農場。
沿山公路旁的鳳梨田。
萬巒仙人井,據說客家人進入萬巒時,最先發現此湧泉。
九、東港溪、林邊溪的惡水課題
當野水縱橫變成惡水成災,現實生活恐怕不能像高恒德神父用洗澡來自嘲。清道光9、10年(1829、1830)成書的《臺灣采訪冊》,採集到一則清乾隆時期水患,在〈祥異.水災〉有生動描述:
乾隆,彗星散曜之年月,數日後,南路港東里遂有洪水之災。先一日巳刻,傀儡山黑雲四布,望之如墨雲,中有物,頭角鱗爪畢具,蜿蜒隱現,如世所畫雲龍狀,不數刻,大雨如(雨上澍下)徹夜不止。薑園莊四面皆溪,惟外館地勢頗高,三更後,水淹民舍,男婦老幼盡奔入外館,水亦漸漲滿,館中人在方榻坐,手攀門扉,水已及臍,環視他人,勢將滅頂,越翌日,水稍退……
上引文中,「港東里」指的是東港溪、林邊溪所流經之屏東平原南部東側。而「薑園莊」為今佳冬鄉羌園村的舊地名,早年為鳳山八社放索社之社域。據說放索社人嗜吃芋頭而脹氣,而吃薑可預防,社民因此在此種薑而得名。羌園位於林邊溪、力里溪的下游氾濫原,每逢洪水則沖刷下大量泥沙,淹沒村莊。但洪水往往來得猛急,消退得也快,留下一厚厚的堆積層。如今,以墊高的人工堤防束縛林邊溪河道。
筆者也在萬巒採集到一則百餘年前的水患流傳,時間在清道光12年(1832)8月6日,那時從扇頂來義方面宣洩而下的洪水,將扇央的新置、荖藤林、佳佐等處田地淹沒,堆積沙泥、覆蓋成旱田外,又與赤山、新厝東邊沖刷而下的山洪相沖擊會合,漫流至佳和宮前拐彎,再竄流至地勢較低的扇端頭溝水庄、高崗庄,橫掃過鹿寮與頭溝水庄南側,注入五魁寮溪(今東港溪)。此次洪水災情,破壞了萬巒數百甲良田。
近年來,則以民國94年(2005)6月12、13日間降下的豪大雨最劇烈,當時赤山站測得348.5毫米、來義站378毫米,造成硫黃村、赤山村、新置村等地淹水,多戶硫黃村民宅淹水高達一層樓,土石流警戒發布。
審視東港溪沿岸的地形,當其流至硫黃村、萬巒村西側時,出現較顯著之曲流與下切現象,可見兩階曲流崖,其可能是構造隆起、河床下切所致。但出了萬巒到出海口東港、長約20公里的河段,河道趨直,落差僅10公尺,流速趨緩,若逢乾季,水量更是不足,堆積遠大於侵蝕,今河床上常見髮辮狀網流,中夾沙洲。但夏、秋雨季時,溪水滿溢,側蝕導致河道加寬,河道加寬又降低流速,待洪水消退,所夾帶泥沙堆積成沙洲,淤積問題埋藏了下游東港地區的水患禍根。
人們開墾、居住在近水的氾濫原處,主因取水方便,然氾濫原上,本就有河川氾濫之網流流路,人們築堤防逼使河道集中,卻常於特大洪水發生時,沖破堤防,恢復舊流路,造成災害。想想河流天生的侵蝕、堆積自律系統,不過是大自然周而復始的小環節,人們何苦與其相爭?濱海的佳冬、林邊、東港,以及靠山的萬巒,竟都擺脫不去水患夢魘,無疑是治水時得深思的課題。
(葉志杰:社團法人台灣史研究會祕書長、楊貴三: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退休教授)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