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郭老師的跑步教室》許下健康一整年的願望吧!

健康是無價的資產,新的一年,給自己一個積極運動的理由和目標吧!運動是最好預防疾病的方法,透過郭老師分析「運動與健康」關聯性的統計,讓你清楚掌握最佳的運動時間和力度,讓自己健康一整年!

郭豐州

前些時候聽了國內某大健檢機構負責人的演講,得到許多關於國人健康的資訊,由於該機構歷史悠久,客戶量可觀,因而歸納出來的數據非常有參考價值,能充分反映出國人的健康狀態,同時該調查也統計了健康與運動的關聯,讓我們能更明白運動對健康的影響,以下整理演講的內容和大家分享。

一般來說,國人多處於大病沒有,小病不少的狀態,其統計出來前五名的小毛病分別是:

一、累(26%),疲憊、病懨懨、精神不濟……等。

二、肥(25%),不運動最直接的影響當然就是腰粗臀肥了。

三、眠(19%),包括失眠、多夢、易醒……等。

四、冷(16%),性能力差、性冷感……等。

五、澀(15%),包括眼睛乾澀、黏膜乾澀……等。

上述的小毛病,或許一時都不構成威脅,但絕對會是未來大問題的前兆,我們自然不可掉以輕心,必須找出原因、對症下藥、積極改善,否則日積月累,釀成大病,治療時費心費力,要再來感嘆早該懂「預防勝於治療」的道理,都太晚了。

在運動習慣調查方面,三十九歲以下的人無運動習慣者超過四分之一,也許是因為自恃年輕,以為不用運動也沒關係,還是很健康,也可能是忙著拚事業,無暇運動。四十歲以上的人,則因為開始注意身體健康,運動次數逐漸增加,一方面大概是身體狀況不比年輕時,一方面在事業工作穩定後,時間也較充裕,雖然運動次數大致以每週三次以下居多,但年紀愈大,尤其是屆臨退休或退休後的人,每天運動的比例也隨之增加,這些數字,都和我們的觀察的差不多。

運動對健康的影響已有健檢機構統計的數據支持,如果想對疾病採「預防勝於治療」的積極作為,運動是不二法門。(資料照,記者何宗翰翻攝)

但是進一步把運動次數和健康關係做連結後,會發現有趣的事實:數據上來看,男女每週運動次數和健康的關係不同,女性只要每週運動一到三次,就能有效維持身體健康;男性卻要每天運動,才能有效趕走上述的小毛病。而對不喜歡運動的人來說,唯一的好消息大概是,每天只要運動一次就夠了,無須多次運動。

的確,我們發現每天都運動,且運動量大的女性,身體不見得更為健康,從某些長期跑步,而且距離很長(每天十公里以上)的女性身上我們甚至發現,其紅血球和白血球數據都不佳;倒是男性跑者較少有這類情形,或許是因為雄性賀爾蒙對紅血球和白血球細胞有保護作用。而因為女性身上的雄性賀爾蒙濃度較低,當運動量過大、細胞所生成的一種能引發發炎反應的分子複合體——「發炎體」(inflammasome)開始對身體進行攻擊時,就比較無力反抗。

2011年,一項結合台灣公衛、醫學、運動三領域學者共同研究發表在國際健康醫學雜誌《The Lancet》的學術文章,明確指出只要每天運動十五分鐘,將可比不運動的人減少14%的總死亡,與10%癌症死亡,平均壽命也多三年;以十五分鐘為基準,之後每增加十五分的運動,又可減4%的死亡與1%的癌症死亡,因此毫無懸念地,想要擁有健康的一年,就必須積極地把運動融入日常生活。

每天工作很忙,沒辦法有一段完整運動時間的人,就得把時間分散開來,比方說搭大眾交通工具上下班者,可提早幾站下車,健步到辦公室或者回家。在捷運上的人,也不要再滑手機了,要把握機會做肌力練習,可以運動到的手臂、肩膀、臀肌,主動地收縮肌肉幾十秒,然後放鬆休息,連續進行多次,也能達到運動的效果。在公司上班時,多向柯市長看齊,不搭電梯改走樓梯。

每天工作很忙,沒辦法有一段完整運動時間的人,不妨向柯市長看齊,不搭電梯改走樓梯。(資料照,記者方志賢攝)

但可以挪出時間運動的人,可就不能這樣「應變」了,應該要更積極規畫運動內容,核心肌力和耐力有氧運動並行,並利用週末則較長時間,以長距離快走或慢跑的方式消耗多餘熱量,建立起身體耐力,甚至規畫參加比賽最,會更有動力與目標進行鍛鍊,從練習到參賽,不知不覺就強健了身體。

過年總會收到許多親友「平安、健康」的祝福,平安可能是命運,但健康卻能自己掌握,也要自己負責。透過運動,讓自己健康一整年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