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二三事》菜價飆漲誰之過?

當氣候異常成為常態、當菜價異常波動陷入無解,除了生產結構面的調整,唯一剩下的就是中間環節-運銷體系的徹底改革。

焦鈞

尋常百姓關心的物價,特別是敏感的菜價高低,背後原因到底是人為因素,還是結構性因素?

且看一下新任閣揆張善政日前視察北台灣最重要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台北市第一果菜批發市場時怎麼說的:「由於寒害,蔬菜價格確實有些波動,但過一陣子就好,因冬天蔬菜種類比夏天多,所以最近有什麼菜比較貴就別買,就吃別的。

這句話從表面上解讀,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卻禁不起考驗。

原因是,當下春節期間很多「年節應景用」的生鮮農產品,如果因為缺貨導致價格上揚,恐怕就不是採購其他品項可以彌補。以年節常用的蒜苔,因供應量巨幅銳減,價格攀升到批發價一公斤破二千元同樣屬於年節應景的芥菜,則漲了4倍之多。

再看看菜價有多貴!

這幾天如果你到路邊小吃攤點燙青菜,老闆一定會告訴你沒有地瓜葉;更不要說傳統市場已經賣到一斤破百元;批發價則比往年同期的一公斤不到40元,現在已逼近一公斤140元之譜。小吃攤、餐廳沒有地瓜葉,消費者確實可以選擇當令的高麗菜、蕹菜;但年節需求大的蒜苗、芥菜,民眾恐得荷包失血還不見得買得到。

這種畸形的「產銷供應失衡」,其實已經不是一兩天的事情!扮演全台灣生鮮蔬果批發價格指標的台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所管轄的「台北市第一、第二果菜批發市場(以下簡稱台北果菜批發市場)」,每天清晨六點多完成當日交易後,所形成的「拍賣均價」就是當日盤商、零售商,甚至是出口商的價格參考基準。這也是為什麼每逢重大節日,國內行政首長、台北市長一定會親臨市場,視察供貨情況、價格是否穩定。

身為結構面龍頭的台北果菜批發市場,還提供了另一個佐證數據,那就是將過去五年的「春節前二周」台北果菜批發市場平均菜價、到貨量做比較,可以發現許久沒有出現的「3字頭菜價」在1月24日超級寒流之後,開始破口;過去三年春節前穩定在10、20元的平均蔬菜批發價格,被這波寒害給徹底打亂。但深入探討,去年九、十月份的連續颱風雨,打亂了產地的生產周期,則是遠因。

台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所管轄的「台北果菜批發市場」,每天清晨六點多完成當日交易後,所形成的「拍賣均價」就是當日盤商、零售商,甚至是出口商的價格參考基準。(資料照,記者羅沛德攝)

菜金菜土

穩定菜價成為一種高難度的工程,從結構上,除了呼籲民眾避買高單價品項、期待復耕蔬菜能儘快上市之外,政府部門別無他法。但實情真的如此嗎?

我們來介紹一下,扮演樞紐角色的台北果菜批發市場的背景。這家成立於1975年的龍頭指標公司,據稱是有位南部的老農把蔬菜運送台北中央市場販賣卻收不到錢,流落街頭,被媒體披露之後,引發關注;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便下令「籌設全臺農產運銷公司方案」,成立「台灣區果菜運銷股份有限公司」,經營台北市第一果菜批發市場;1984年更名為台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隔年經營台北市第二果菜批發市場。

當時在台北市成立農產公司經營果菜批發市場,引進日本的「農產品共同運銷體系」經驗,以及「農產品公開競價拍賣」方式,藉由這個運銷體系的建立,意圖建立公開透明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並由公司擔保先向買方收取貨款,以確保農民不用再擔心收不到貨款。

台北市成立農產公司經營果菜批發市場,引進日本的「農產品共同運銷體系」經驗,以及「農產品公開競價拍賣」方式,建立公開透明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資料照,記者羅沛德攝)

農產品批發市場成為一個「B 2 B」的交易平台,讓加入運銷體系的農民,透過這個平台把貨品賣給台北消費地的「承銷商」;承銷商再批售給下游零售商,形成一個完整的產銷供應鏈。這套機制得以運作四十年的核心,就是台灣有建全的「農民組織(農會所屬產銷班、農民生產合作社)」,以及逐次建置的「農產品分級包裝」標準化,讓生鮮蔬果在這個「公開透明的交易平台」中,達到農產品的快速流通,確保了商品的價值與價格的公正性。

從結構面上,這個體系與機制,看似完美無缺,但別忘了所有的制度都是靠人在運行,所有機制運行的良莠還是回到人與組織身上。可惜的是,這數十年來台灣的生產結構、消費習慣早已改變,但是這套體系運行四十年的體系,其核心概念與操作流程卻沒有太大的修正,更不要說相關的配套法令,更是停留在上個世紀。

簡單地說,當氣候異常成為常態、當菜價異常波動陷入無解,除了生產結構面的調整,唯一剩下的就是中間環節-運銷體系的徹底改革。

如果深入了解「菜金菜土」的意義,就會發現在這個批發市場交易平台,是可以存在「人為操作」的。也就是說,賣相好、品質佳的農產品,因為「公開拍賣競價」這套模式,確實可以被人為操控喊出歷史天價;相反地,也可能出現產量爆增而價格崩盤到一公斤三元沒人要喊價。問題是,作為交易平台的台北果菜批發市場,沒有任何「手段」可以干預這種事情的發生嗎?

確實,從市場自由競爭的角度,價格的形成「背後有一隻無形的手」;但偏偏台北果菜批發市場內部,就存在著「一手扮演供應商、另一手扮演承銷商」的菜蟲,他們決定了農產品市場價格的生死;尤其是胡蘿蔔、高麗菜、大白菜等,被果菜市場內特定人士長期把持,早已不是秘密;政府司法部門曾介入調查,但最終也都查無實證,不了了之。

還有一個實例,就是好幾年前台北果菜批發市場為了幫某個產地農會的蓮霧打響知名度,因此私下拜託某個承銷商,以天價一公斤2000多元競標下一件蓮霧,造成新聞轟動。但新聞卻何曾去關注,大宗蔬菜、水果如果生產調節失靈,產地收購價格崩盤,台北果菜批發市場到貨量遽增的情況下,這些蔬果被當成垃圾處理的場景!

從市場自由競爭的角度,價格的形成「背後有一隻無形的手」;但台北果菜批發市場內部就存在著「一手扮演供應商、另一手扮演承銷商」的菜蟲,他們決定了農產品市場價格的生死。(資料照,中央社)

何以致之?

確實這幾年,菜價崩盤已經不常發生,一年近三百天的批發交易,也不太容易看到平均交易單價跌破10元以下。這些,其實都拜這幾年國人消費意識改變,多蔬果少肉,加上餐飲業活絡等周邊效應影響,使得生鮮蔬果價格已經看不到「十元保衛戰」。

但從結構面與人為操作面雙重角度來看,農民因此不再害怕長期低迷菜價血本無歸,卻因為菜價的穩定度出現大問題,造成消費者與生產者的兩敗俱傷。於是,我們要問的是,中間環節的運銷流程,是否存在著不正常的利益分配?以及,扮演批發市場龍頭角色的台北果菜批發市場,是否已喪失穩定菜價的功能機制?

消費者或許已經麻痺,也或許可以向政府官員所言,「甚麼貴就別買」來應付;但是,菜價異常波動其背後的深層結構因素,卻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帶過,這恐怕是一項大工程,特別是蔡英文政府上台之後,如果能夠將整套農產運銷體系好好大翻修,相信可以找出更多的菜價不穩定因素在哪,如此正本清源重新建立一套吻合當下生產模式、消費習慣、物流體系的全新農產品運銷體系,會讓消費者與生產者達到雙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