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青別鬼扯》 萵苣、卡路里 & 糧食自給率

如果執著於以熱量為計算基礎的糧食自給率,大家對農業使用的想像永遠就只停留在稻米與黃小玉。但如果擺脫糧食自給率的迷思,大家就會發現農地不但能進行高效益的設施農業,可用來種植的露天蔬果也更加多樣化。

文青別鬼扯

這兩天台灣許多媒體均報導:美國的研究指出,「食用萵苣對環境的危害程度,比培根要高出3倍」。

雖然看到這則新聞,很多無肉不歡的雜食主義者可能會爽翻天,內心暗爽:呵呵,那些整天鼓吹吃素救地球的人應該要崩潰了,科科。不過,包括「農業謠言追追追」與「泛科學」紛紛撰文,指出台灣媒體報導的偏頗。而「農業謠言追追追」更清楚指出:

「然後,用同卡路里的肉和蔬菜來比運送過程的碳足跡,兩者體積和重量差那麼多,當然肥肉大勝蔬菜嘛。然後這樣就變成萵苣危害環境、吃素反而會加速暖化了?」

培根表示:人類不要再誤會我了,其實我比萵苣還愛地球。(http://wgbhnews.org/post/dont-go-bacon-my-heart)

而實際查看美國的報導,該研究想要強調說明的是,飲食與環境間的關係其實是非常複雜的,吃的健康不見得對環境最好。有些食物看似健康清新,但若要吃飽,可能得消耗更多的能源、水,以及造成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由於我們的飲食與農業生產、食品加工業息息相關,當然也會影響到生態環境。所以官方制訂相關政策時,不能只看單一標準,應該要考慮到多重因素。

例如,當美國農業部公佈其飲食指南時,研究者就以此進行研究發現,若照USDA的建議來吃(控制卡路里),可能對環境的傷害更大。換句話說,若以卡路里為單一標準,制訂出的政策可能對農業的危害更大。

熱量若當成唯一標準,產生的研究結論必定是偏頗的。如果卡路里不能當作唯一標準,我們就得進一步思考以此作為單一標準結果,所衍生的政策荒謬。

例如,「糧食自給率」。

很多文青很愛講,台灣糧食自給率很低,僅有32%左右,嚴重依賴國外進口,所以我們要儘量自給自足。由於糧食自給率的計算方式是以「熱量 / 卡路里」為基礎,所以當台灣進口大量黃豆、玉米、小麥時,由於這些糧食作物的熱量都很高,這就表示我們得從國外進口很多卡路里,因此算出來的自給率數字就會很低。也是在這種熱量偏執的狀況下,台灣才會有人整天哭喊糧食自給率很重要,由此認為要進行「農藝復興」,政府應補貼獎勵補貼種植黃小玉。

萵苣表示:一切都是媒體抹黑,我保留法律追訴權。(www.biodiversityexplorer.org)

但如果撇開熱量問題,台灣農業有如此悲慘嗎?

Absolutely Not!我們的蔬菜水果自給率,幾乎九成。我們的水產養殖產品自給率,也非常高。如果執著於以熱量為計算基礎的糧食自給率,大家看到的農業永遠只有雜糧穀物而已。但如果擺脫糧食自給率的迷思,大家的農業事業便會立即無限寬廣。

如果執著於以熱量為計算基礎的糧食自給率,大家對農業使用的想像永遠就只停留在稻米與黃小玉。但如果擺脫糧食自給率的迷思,大家就會發現農地不但能進行高效益的設施農業,可用來種植的露天蔬果也更加多樣化。

美國的研究是要告訴大家,若執著於卡路里,就會忽略其中能源使用、水資源的浪費與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台灣的狀況則清楚告訴我們,若執著於以熱量計算為基礎的糧食自給率,反而導致農業生產結構的僵化,同時難以大力推動發展高效益、高技術性的農業型態。

有一好沒兩好。糧食自給率是二次大戰時美國為了因應戰時經濟所發展出的概念指標,如今戰爭型態早已改變,倉儲物流的技術水準早已大幅創新,我們還需拘泥於老舊的糧食自給率觀念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文青別鬼扯: 萵苣、卡路里 & 糧食自給率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