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透視北京》習近平為何不給馬英九關愛的眼神?

編按:本文作者交稿之後,11月3日晚間才由媒體披露馬習會將在7日舉行。但或許就是因為馬英九近來的一連串「努力」與「善意」,才終於獲得習近平關愛的眼神,願意舉行馬習會。

范世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

陳長文律師10月28日在《聯合報》撰文,高度肯定《遠見雜誌》頒給馬英九「和平貢獻獎」,並認為蔡英文基本上是依循馬英九的兩岸路線,等於是頒給馬「另類的和平貢獻獎」。事實上,習近平更應肯定馬英九對於兩岸和平的貢獻才是,並應該頒發「和平貢獻獎」給馬。

一、馬英九的立場完全符合北京標準

今天,在台灣的政治人物中,誰最力挺九二共識,是馬英九;誰最積極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也是馬英九;誰最努力慶祝台灣光復70週年,還是馬英九。

而這三點,不但是中共當前對台宣傳的主旋律,更被視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石。習近平在今年3月指出,兩岸關係若沒有九二共識將「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顯見九二共識是中共對台工作的金科玉律,而馬英九在今年10月10日的國慶演說中,花了一半時間強調九二共識的重要,要說馬是台灣最堅持九二共識的「中流砥柱」,實不為過。

對於紀念抗戰70週年,中共在9月3日於天安門舉辦盛大閱兵。馬英九為紀念抗戰也在7月4日於新竹湖口舉行盛大的「國防戰力展示」,邀請134位參加過抗戰、平均年齡超過90歲的老兵參加;共有國軍各型戰機64架、車輛294部、官兵3,858人參演。馬英九親自擔任大閱官,這是他就任總統以來最大規模的閱兵。如此大規模的紀念抗戰,這在台灣既屬空前,恐怕也是絕後。

為慶祝抗戰勝利,今年7月4日在湖口基地舉行國防戰力展示活動,馬英九親臨校閱並頒發抗戰紀念章給老兵代表。(記者簡榮豐攝)

此外,今年是台灣光復70週年,中共大張旗鼓的進行紀念與慶祝,除了在各地舉辦各種活動與學術研討會外,「中央電視台」更從10月25日播出歷史文獻紀錄片「台灣,1945」,共有6集。而馬英九也不遑多讓,除了在10月25日參加各項紀念光復活動外,還親自投書「聯合報」,並接受TVBS的專訪,強調在日治時期台灣人的許多抗日活動,並指出沒有對日抗戰就沒有台灣光復。

二、習近平吝於肯定馬英九

當馬英九成為台灣最支持九二共識、最積極紀念抗戰勝利、最努力慶祝台灣光復的政治人物,與中共的基調完全符合,但習近平卻吝於一句肯定,根本是船過水無痕。

或許,北京對於馬英九有許多的抱怨與失望,特別是沒有處理好318學運,造成兩岸關係的重大倒退。但即使中共對於馬英九有再多的不滿,基於「大是大非」,也應公開肯定馬的兩岸和平貢獻。否則外界會認為,中共為抒發對於馬英九的不滿情緒,寧可犧牲對於九二共識的堅持,也在所不惜。無怪乎民進黨會認為,九二共識並非鐵板一塊,「地動山搖說」也是言過其實。

北京對於馬英九有許多的抱怨與失望,特別是沒有處理好318學運,造成兩岸關係的重大倒退。(記者羅沛德攝)

三、當前是兩岸關係最好的時刻?

馬英九與中共都強調,因為雙方都堅持九二共識,所以當前是兩岸關係最好的時刻。但誠如前述,如果真是如此,為何馬英九這八年來對於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了如此的積極貢獻,但北京迄今卻吝於給予掌聲?為何馬英九講了這麼多符合中共基調的談話,但習近平卻視若無睹?為何今年以來中共不與我方協商,就逕自推動台胞證免簽與卡式台胞證,而被認為是不尊重馬政府,使得陸委會必須多次表達抗議呢?為何10月14日於廣州舉行的「夏張會」,夏立言與張志軍兩人淪為行禮如儀,雙方毫無具體成果呢?

四、習近平只跟有實力的人打交道

不可否認,馬政府在內政上的民調滿意度的確偏低,但兩岸關係卻被馬英九視為是施政強項,也是朱立倫的競選優勢,更被國民黨認為是民進黨的罩門與蔡英文的弱項。

但是中共迄今不但冷處理馬英九對於兩岸和平的貢獻,還給馬政府穿小鞋,如此既讓馬英九腹背受敵,也使得兩岸議題無法為朱立倫的選情加分。另一方面,則讓人覺得中共的現實。或許是因為馬英九的聲望不高,加上即將卸任,使得政治實力每況愈下,甚至出現跛腳的現象。因此北京對馬不理不睬,這再次證明了一句話:「共產黨只跟有實力的人打交道」。

或許是因為馬英九的聲望不高,加上即將卸任,使得政治實力每況愈下,甚至出現跛腳的現象。因此北京對馬不理不睬。(REUTERS)

五、北京對於朱立倫採取冷處理

原本北京認為換下洪秀柱之後,國民黨的選情應該會有所提升,但目前看來卻是效果有限。事實上,北京對於「洪下朱上」本來就採取觀望的態度,因此官方與媒體都是靜觀其變,不作任何表態。如果朱立倫在未來仍無法拉高選情,北京介入這場選舉的空間有限,則在這場大選中將繼續保持中立,並且採取冷處理的態度,這完全符合北京一貫的現實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