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鬼王來鬼扯》別鬧了,重點不在瘦肉精

加入TPP重點不是美豬、不是美豬、不是美豬,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講三次!!! 美豬進口重點不是瘦肉精、不是瘦肉精、不是瘦肉精,因為很重要,所以也要講三次!!!

鬼王/文青別鬼扯

隨著總統大選的選情逐漸增溫,TPP議題開始被候選人拿來說嘴後,各界對TPP的關心終於熱切起來。而關於TPP所牽動的開放進口含有瘦肉精的美國豬肉議題,也受到重視。

開放美豬進口將是台灣加入TPP的必要條件,這點似乎已是眾所周知的殘酷現實。

而最近討論美豬議題的論點,也改以積極且建設性的建議出發,不再一味地站在「反自由化」的立場。不過,相關社論試圖翻轉舊有的美豬論述之時,其所提出的論點不是徹底偏離事實,就是放錯重點。更重要的是,這些論點只是站在「防禦」的角度出發,無法推動台灣養豬產業轉型升級的解決之道,提供有效的攻擊力量。

首先,曾有人表示,台灣加入TPP雖然得開放美豬進口,但台灣同樣可以利用TPP架構,出口美味的台灣豬肉到美國。論者會做出這樣的神妙建議,實在讓人對其不食人間煙火的程度感到匪夷所思。

台灣從1997年爆發口蹄疫以來,至今仍是疫區。請問,尚屬口蹄疫區的台灣豬肉能出口到非疫區的美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其實不含瘦肉精的美豬早已出口台灣,在自由貿易精神的架構下,台灣豬肉理論上當然也能出口美國。可惜台灣尚屬口蹄疫區,美國當然可據此禁止台灣豬肉進口,此與TPP毫無關係可言。所以,如果妄想加入TPP後,台豬即可輸美,這根本是徹底證明自己完全不懂養豬產業的奇言妙論。

台灣尚屬口蹄疫區,美國當然可據此禁止台灣豬肉進口,此與TPP毫無關係可言。妄想加入TPP後,台豬即可輸美,根本是徹底證明自己完全不懂養豬產業的奇言妙論。(http://lo-pa.com/)

其次,亦有論者表示,只要做好「產地標示」,讓消費者掌握充分的消費資訊與選擇權,消費者就會選擇無瘦肉精的國產豬肉。另一方面,此外,政府亦可「善用農業補助金」,獎勵農民種植飼料作物,並提供低價的國產飼料作物給畜牧業,降低其生產成本,即能「與進口豬肉一搏」。上述建議看似合理,但卻忘記追問以下致命的問題:帶有瘦肉精的美國豬肉是台灣養豬產業最大的敵人嗎?其次,透過農業補貼、降低養豬成本的手段,是否真能因應台灣養豬產業加入TPP後所面臨的挑戰?

自美豬與瘦肉精的議題被炒起後,國人普遍皆認為,美豬為台灣進口豬肉的最大宗。但實際分析進口豬肉數據卻發現,自2008年起,加拿大已超越美國,成為台灣最大的進口豬肉來源。而至2013年時,當年度進口豬肉總量為30,413公噸,其中加豬進口量為19,330公噸,而美豬僅有8,609公噸,僅佔總進口量的28.3%。

換言之,美豬佔進口豬肉的比例早已式微。而除了加拿大豬肉以外,台灣還同時從歐洲的丹麥、荷蘭,甚至是波蘭進口豬肉。

倘若尚未使用瘦肉精的美豬就已不是台灣最主要的進口豬肉來源,若認為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將會導致台灣養豬業的崩盤,顯然是錯誤的判斷。同樣的,若將瘦肉精美豬作為日後的假想敵,更是大錯特錯。

丹麥良好的規範與執行造就了強大的養豬產業,4000戶養豬戶,共養殖3000萬頭豬。圖為丹麥生豬屠宰場。(圖:www.danishcrown.com)

如前所述,加豬和歐豬才是未來必須考慮的重點。

不管是加拿大或歐洲,都有能力生產品質中等、價位低廉,且又不含瘦肉精的豬肉。日後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後,做好「產地標示」僅能隔絕美豬,但與台灣豬肉相較,未使用瘦肉精的加豬、歐豬,仍有價格上的競爭力。因此,「產地標示」雖有必要,但效果不大。

至於透過農業補貼獎勵栽種飼料作物,說穿了只是在亂花人民納稅義務人的錢而已。此種補貼不僅無法提高養豬產業的競爭力,日後當國家財政緊縮、無法繼續補貼時,反而會導致養豬產業的全面崩解。

其實,面對來勢洶洶的進口豬肉,我們得先釐清進口豬肉的市場究竟在哪?雖說多數國人還是習慣上傳統市場買溫體肉,但會自己上市場買菜、開伙的家庭可說越來越少。而品質中等、價位低廉的進口豬肉,他們主攻的市場則在團膳、自助餐和食品加工領域等。面對日益萎縮的溫體豬肉市場,養豬業者若還想透過價格戰、與廉價的進口豬肉一決勝負,無異於以卵擊石。因此,國內的養豬業者只能提高豬肉品質、同時標榜在地豬肉的新鮮度,以與走冷凍肉的進口豬肉市場區隔。

不過,提高豬肉品質絕不能淪為口號而已。我們必須建立客觀的的豬肉評鑑體系(pork grading system),同時推動屠體交易制度,才能讓豬農的飼養模式從著重體型,逐步轉為強調肉質的方向。而豬肉評鑑體系提供了客觀的分級標準,這才能好的豬肉在市場上可以賣出好的價格,同時讓致力於改善豬肉品質的豬農獲益。

建立客觀的的豬肉評鑑體系,同時推動屠體交易制度,才能讓豬農的飼養模式從著重體型,逐步轉為強調肉質的方向。(資料照,記者林宜樟攝)

另一方面,當台灣人口結構日益老化、消費力逐漸衰退,國內豬肉消費市場不斷萎縮,而進口豬肉又來勢洶洶之際,台灣的豬肉市場只會越來越小。如果台灣養豬產業不開拓海外市場,這個產業只會越來越小、越來越糟。而相較於美、加與歐洲的冷凍豬肉,台灣則能以高品質的冷藏豬肉進攻日本、中國與亞洲新興富裕城市的市場。

然而,台灣豬肉若欲外銷,仍須解決口蹄疫的問題。自1997年口蹄疫爆發後,台灣至今仍未脫離疫區的惡名。作為四面有海洋屏障的獨立島嶼,防疫工作反而比其他國家更加容易。但口蹄疫居然歷經18年無法徹底根除,這終究是天災還是人禍,可想而知。

總的來說,台灣養豬產業日後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重點並不在瘦肉精。若需對抗進口豬肉,轉型將是必要且急迫的。唯有透過屠體交易制度與豬肉評價體系的建立,才能誘導養豬戶轉向高品質豬肉的飼養模式,也才能與中品質、低價位的進口豬肉抗衡。此外,口蹄疫更需徹底根除,台豬才有出口的可能,養豬產業也才有茁壯發展的契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