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開拓「新政運路線」:評介方志恒編《香港革新論》

◎吳介民

2008年,馬英九執政,兩岸關係不止量變,而是質變,所謂「以商圍政」的對台策略開始發酵。「跨海峽政商資本」以「台商」的姿態回台灣購買媒體,影響輿論,大剌剌的操作,毫不掩飾地吹捧中國政府以及威權式資本主義的成就。北京操弄台灣媒體輿論,只是它全盤戰略的冰山一角,沒有浮出檯面的操作,日以繼夜運轉著,全方位在台灣各個角落,影響日常經濟與政治生活。

當時,猛然發現,正發生在台灣的事情,在香港已經發生不知凡幾,故事多到令人麻木無感的程度。中港關係與中台關係,存在著高度雷同性,同樣處在中國崛起這個大背景,兩地的公民社會被攪動了起來,港台因中國因素的刺激,給拉近了。

在香港訪談,從「左膠」到「右翼」,從「開放本土」到「城邦本土」,認識了不少朋友。傾向上,我與社運派較契合。這兩年,從爭取真普選到雨傘運動的震撼,北京仍一副天朝大爺,吃定香港,迫使香港的公民抵抗運動,不得不另尋出路。記得在2013年夏天,曾經拜訪一位民主運動的資深學者,他說「佔中」運動,是香港對北京抗爭的「終局博弈」,這句話烙印在心,一方面表達了老一輩民主派的心聲,抗爭到底的志氣,另一方面則吐露了萬一抗爭失敗的悲觀主義。長毛最近則坦言,在雨傘運動中「不夠激進」。另有一位學者,認為近年來香港「民粹主義化」的本土語彙,乃從台灣挪用而來。這恐怕太高估台灣的影響力,因為香港政治語境其實和台灣差異頗大。

尋找香港出路,是眾人共識。但往何處去?

2015年春季,在旺角一間窄小的公寓,與一群年輕社運朋友談話,我直白說:需要認真對待香港本土情感,在雨傘後,轉向民族主義的發展,否則社運派的影響力可能很快被歷史洪流沖走。「鳥籠普選」否決之後,政治出路問題更迫切,香港僅存的法治與司法獨立等核心價值,是否即將被天朝的「另類現代性」給侵蝕殆盡?

香港公民社會,面對擁有豐厚財力與人力的專制政權,抵抗能夠撐持下去,真的非常不容易。(Bloomberg)

自治、住民自決權、香港獨立?一國兩制、一國一制、聯邦?香港與北京關係的現狀,是綁死的;但未來可能性則充滿想像空間。方志恒博士編輯的《香港革新論》,提倡在「民主回歸」與「獨立建國」之外的第三條路線:「革新保港」。這本書匯集了二十篇由年輕世代撰寫的文章,呈現嶄新的問題意識、研究資料與具體數據,嘗試為「後政改」的香港找出路。方志恒說這本書乃是集體創作、耗時經年,所言不虛。我們從中看見,作者群之間通過辯證之後的文本呈現。我認為這本書至少在三戰線上,開啟精彩的對話框架:

第一,香港主體意識的國際比較視野:「革新保港」的基礎是穩固的共同體認同,但香港作為一個共同體,與世界的關係是什麼?如何從其他國家借鏡?如何守護、培育主體性?涉及哪些制度設計?

第二,一個政治共同體的「邊界」與「成員身分」如何決定?如何對待中國大陸來的新移民?這個問題牽涉到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性、社會福利的分配、普世主義與公民民族主義的辯證。

第三,中共如何操作選舉?「蛇齋餅糉」能夠發揮選舉效果,背後的社區組織與財政輸送至關緊要。泛民的選舉地盤是如何被蠶食的?北京如何利用香港,進行「統戰的現代化」,進行「威權主義選舉控制」的操兵?

方志恒博士編輯的《香港革新論》,提倡在「民主回歸」與「獨立建國」之外的第三條路線:「革新保港」。(圖:網路)

這本書嘗試與多方進行溝通,但最饒富意味的對話對象是左翼社運派。依個人粗淺認識,當前香港左翼與右翼的區別,主要是「社運路線」與「政運路線」的爭執。而本書的論述軸線,把原先仍帶有素樸氣息(或略顯粗糙)的「本土政治運動」論述,做了開拓性的努力,嘗試提出一條「新政運路線」。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這本書嘗試在本土論述的「文化意識」上,加上「政治經濟學分析」。當然,這是簡化的理解框架,但總的而言,本書對各派行動者下了戰書,尤其是針對左翼社運派的政治觀。相信社運派的朋友有意願、也有能力回應這些思辨上的、實作路線上的挑戰。

閱讀此書,讓我再次認識到香港社會的韌性。記得年初在一場港台社運討論會上,提及抵抗運動的「心理素質」。以職業運動做比喻,在高強度的競賽中,參賽者的技術能力難分軒輊,最後決勝負,往往是臨場的抗壓能力;與對手之間,比氣長、比冷靜、比視野,在決戰時刻將這些質地發揮出來,就要靠高超的心理素質。香港公民社會,面對擁有豐厚財力與人力的專制政權,抵抗能夠撐持下去,真的非常不容易。

雨傘運動前後這些年,香港反抗者展現的心志鍛鍊,讓人對香港充滿好奇與期待,也值得台灣借鏡。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