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東亞漫遊》誰建立了韓國? :檀君史觀與當代韓國的集體認同

韓國人對於日本的愛恨情仇,七十年來似乎沒有稍減。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對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過去沒有得到「清算」所致。然而,韓國對日本的愛恨情仇,早在高麗與朝鮮時期就開始,奠基於中國的「教化」政策,看似文明開化,其實卻隱藏著對他族的歧視與不信任。這不僅是日本殖民歷史有沒有得到適度清算與轉型正義的問題,也牽扯到韓、中、日三國之間,漫長歷史過程中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歷史關係。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歷史不僅是存在於過去的故事,如何看待過去,決定了我們將會如何面對未來。

史觀的建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建立一個國家史觀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多方的省思、對話、與角力爭鬥。史觀,代表著我們選擇用甚麼樣的角度去看待過去的自己、以及如何建構起自己所期盼的未來。

8月15日為韓國的光復節(광복절),是紀念1945年韓半島脫離日本統治正式獨立的日子。今年因為適逢光復70週年,總統朴槿惠特別宣布把15日前一天的14日改為臨時休假日,讓全韓民眾有三天的連續節日。另外,全國上下也準備了許多大型慶祝活動,家家戶戶懸掛國旗,有時在光復節也會由總統宣佈特赦等。

圖片說明:釜山地鐵1號線的光復節列車(來源: 釜山交通公社)

每年全國上下這麼隆重慶祝的光復節,其實不是韓國唯一的國慶日。

韓國的法定國慶日總共有五個,分別是慶祝1919年3月1日獨立運動的「三一節」、慶祝1948年7月17日制定大韓民國憲法的「制憲節」、慶祝1945年8月15日脫離日本統治的「光復節」、每年10月3日慶祝的「開天節」、以及10月9日慶祝據傳是世宗大王於1446年陰曆九月頒布重要文書《訓民正音》的「韓文節」。另一個重要的全國性節日「顯忠日」,則因為是紀念為國犧牲者,而不列入國「慶」日的行列。

2015年駐台北韓國代表部舉辦的韓語演講比賽海報,背景就是相傳制定韓文字母的世宗大王以及所頒布的《訓民正音》 (來源: 駐台北韓國代表部)

「開天節」、檀君、與國家的建立

在這些重要的國家節日裡,「開天節」大概是最具有神祕來源色彩的一個。

韓國每年在10月3日這天慶祝開天節,亦稱「民族奠基日」,是紀念傳說中檀君於西元前2333年建立古朝鮮的節日。檀君是傳說中的始祖與山神,為古朝鮮的開國國君,稱為「檀君朝鮮」。據《三國遺事》的記載,檀君名王儉,是帝釋天桓因之庶子桓雄與熊女棲梧結合而生。相傳壇君在10月3日開天節這天開天闢地,建立了古朝鮮,因此在這天有許多祭祀檀君的儀式活動,尤其在江東的檀君陵,政府專門派遣官員,舉行盛大的開天節活動。以傳說中檀君建國的西年前2333年為基準,設立了檀君紀元,簡稱檀紀,計算方法是在西元年份加上2333。大韓民國獨立後,沿用檀紀作為年號,直到1962年第三共和制修改憲法的時候,檀紀才被西曆取代。

相傳檀君是帝釋天桓因之庶子桓雄與熊女棲梧結合而生。(syba.tistory.com/199)

在韓國歷代歷史上,並非一直都以檀君作為開國共祖;以檀君作為共祖的韓國當代史觀,是在1997年才第一次正式被列入韓國史的教科書內容。那麼,為甚麼韓國人會選擇這樣一種具有神秘色彩的史觀?對於當代的韓國人來說,檀君又代表著甚麼樣的意義呢?

駐台北韓國代表部於2014年開天節舉辦的國慶晚宴,左邊為現任駐台韓國代表趙百相大使。 (來源: 駐台北韓國代表部)

檀君朝鮮與箕子朝鮮:兩種不同史觀的鬥爭

史書中關於檀君的記載,首先出自高麗時期僧人一然所著的《三國遺事》一書,時間約在1284-1289年間。根據《三國遺事》的記載,檀君在中國的皇帝堯即位五十年後即位,以朝鮮為號,也就是韓國歷史上的古朝鮮、又稱為檀君朝鮮 (有別於後來的朝鮮王朝)。據說檀君共統治了1500年,後因為周武王封商朝遺民箕子於朝鮮(稱為箕子朝鮮),檀君因而隱居山中成為山神,在1908歲時去世。

在韓國傳統歷史上,檀君被視為是韓國第一個王朝的創始者、而所有的韓國人都是其後代的這種想法,主要來自於新儒學(性理學)學者李瀷(1629-1690)所提出的「三韓正統論」。李瀷認為,雖然韓國規模不大,又處在大國中國的邊陲,然而卻跟中國有著一樣悠久且文明的歷史;因為根據《三國遺事》的記載,檀君與中國的皇帝堯在同樣的時期即位,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的古朝鮮(檀君朝鮮)。商朝遺民箕子繼承了檀君的位子,受周武王之封,建立了箕子朝鮮,「文明教化」(也就是儒家化)其子民。之後,被衛滿逼迫的準王往南遷徙建立了馬韓。李瀷之後的學者安鼎福(1712-1791)進一步發揚了三韓正統論,認為後來的三國(高麗、統一新羅、百濟),就是馬韓直接的繼承者。

至此,一個具有連貫性的歷史正統性就被建立起來了。

檀君朝鮮強調的是從古朝鮮以降的韓國,是由一位本土產生的共祖所建立,而且年代跟中國一樣悠久;箕子朝鮮的說法則著重了與中國的淵源,以及儒家「教化」的文化傳統。從《三國遺事》中開始出現檀君的記載以來,檀君朝鮮與箕子朝鮮兩種傳說之間,就成為兩種不同史觀的鬥爭。簡單來說,當強調本土主體認同的政權興起時,檀君朝鮮的說法就占優勢;當親中國的勢力興起時,箕子朝鮮的說法就顯得強勢。

1986年10月9日的《朝鮮日報》,標題寫著:「檀君不是神話、而是我們的國祖」、「歷代王朝對於檀君的祭祀、在日帝時期中斷」、「與堯同時開國…比箕子更早立國」、「應該相信三國史記之前的古記等記錄」。

「檀君」意義的轉變:從政治領袖成為血統上的共祖

然而,檀君朝鮮與箕子朝鮮兩種史觀背後,還夾帶著不同的族群認同觀念。

最初檀君對於韓國人來說,只是一個政治歷史上的共祖,建立了韓國歷史中的第一個王朝古朝鮮,然後箕子接續其後。那時的人們並不像現在這樣地重視血統的問題,也還沒有人強調所有人民都是檀君血緣上的子孫。高麗與朝鮮時代採取了類似中國唐朝的政策,不管祖先是誰、來自何方,只要自願前來定居並願意接受「教化」並同化的人,就可以接受成為我群的一份子。對當時的人來說,血統並非最重要的人我區分標準,「教化」的程度才是;也因此,即便都是來自外國的移民,朝鮮時代對待中國移民比對待日本移民來的更為尊重及平等,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他們跟中國都是屬於較為「文明開化」的國家,日本則因為「教化」程度低而受到輕視。

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首先受到歐洲民族國家思潮、特別是來自德國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開始試圖建立起一種同文、同種的單一民族觀。當時的韓國必須解決與兩個外力之間的關係,分別是來自於日本的「內鮮一體」、以及來自於中國的「文明教化」觀念,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主體性。有許多韓國人被日本快速轉變成為一個現代國家的過程所吸引,不但特別努力學習日本的許多現代化制度與政策,也不知不覺地學習了這種強調同文同種的排他性單一族群觀念。就在此時,檀君的意義從一個歷史中的政治領袖,搖身轉變成為一個民族血緣上的共祖。箕子的角色變得很尷尬,因為他不但是一個外國人、還是來自韓國人極力想擺脫其影響力的中國。也因此,箕子在近代韓國史觀裡逐漸淡出。

在當代的韓國史內容中,與中國有所關連的箕子朝鮮已經淡出了。
(contents.koreanhistory.or.kr)

韓國史與集體(國家)意識的再確定

以檀君為共祖的韓國史觀,在當代社會裡,藉由教育與文官體系,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從小學開始,學生們在學校裡必須學習韓國史。而想要進入文官體系的話,更必須通過「韓國史能力檢定考試」。「韓國史能力檢定考試」分為高級(1,2級)、中級(3,4級)、以及低級(5,6級)。想要報考國家五級公務員以及外交官考試的人,必須先通過二級韓國史檢定考試;想要考教師資格的人,則必須通過韓國史檢定考試的三級以上才有資格報名;公費留學生、派遣海外的公務人員、以及外派的翻譯官等,則在外派前必須通過三級以上的韓國史檢定測驗。透過教育與文官體制,檀君史觀繼續保留並強化了韓國人的單一民族意識與集體認同。

以人物史為主的小學歷史補充教材,封面人物包含了檀君、世宗大王、以及獨立運動家金九等。 (image.gsshop.com/image/13/07/13072828_L1.jpg )

韓國史編輯委員會提供了相當完整的韓國史線上資料庫。(db.history.go.kr/ )

韓國史能力檢定考試的官方網頁,上面寫著:「擁抱民族、面向世界」。
(www.historyexam.go.kr/main/mainPage.do )

日韓的愛恨情仇、史觀、以及集體認同

韓國歷史學家強調國史,追溯到古朝鮮的建國神話。神話中,天神桓雄從天上下凡到太白山山頂的神壇樹下,創立了一個神祇世界。而他與熊女所生的兒子檀君,則在人間創建了古朝鮮,成了朝鮮的始祖王。1910年日本入侵朝鮮半島後,韓國的歷史學家們為了反抗侵略、喚起民族主義,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強調韓國的獨立性,後來演變為韓國史學界中的民族史學流派。

這不是說韓國人真的把檀君的神話當作事實一樣地接受,在韓國史的教材裡,清楚地寫著檀君是個存在於古朝鮮神話裡的共祖;也不是說韓國史學界對於這樣的國族主義建構沒有任何異議,相反地,從過去到現在,韓國學界裡,一直對於什麼才是屬於韓國自己的史觀而爭論不休。

韓國人並非真的把檀君的神話當作事實一樣地接受,在韓國史的教材裡,清楚地寫著檀君是個存在於古朝鮮神話裡的共祖。(www.schoolpress.co.jp)

今年恰逢韓國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光復」的七十周年,韓國人對於日本的愛恨情仇,七十年來卻似乎沒有稍減。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對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過去沒有得到「清算」所導致。然而,韓國對日本的愛恨情仇,其實早在高麗與朝鮮時期就已經開始,奠基於中國的「教化」政策,看似文明開化,其實卻隱藏著對他族的歧視與不信任。這不僅是那段日本殖民歷史有沒有得到適度清算與轉型正義的問題,也牽扯到韓、中、日三國之間,漫長歷史過程中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歷史關係。

所以到底為什麼要討論史觀、為什麼要念歷史?因為史觀不但牽涉到我們觀看過去的角度,也關連到我們面對未來的態度。就像韓國史能力檢定考試的目標所陳明的:通過深刻地擁抱我們的過去,我們得以理解時代的結構,能以一種更富有創意的方法,得到為我們現在所面臨問題與困境提出解決之道的能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