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文字的微調與史觀的偏差

顏攸甄

臺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表示:「『微調』就像土石流,臺灣史幾乎整個被沖垮。」教育部「微調」高中課綱,依據官方說法,僅廿三%以上,對於歷史觀點的「些微」調整。而臺大研究生統計,「微調」所更動的數字實際上高達六十‧四%。是否政府正以「些微調整」之名,行「大幅修改」之實?

臺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表示:「『微調』就像土石流,臺灣史幾乎整個被沖垮。」(資料照,記者廖振輝攝)

新課綱修改課本內容的字句,或許只是用詞的不同,但「文字的力量」絕對不容小覷。以「日治」與「日據」為例,僅一字之別,解釋起來,卻是完全不同的意思:「治理」與「佔據」,後者強化了當時日本政府的侵入性。但根據史實,清朝末年甲午戰敗,《馬關條約》割讓臺灣。這是有根據的條約,讓日本對臺灣的統治名正言順,以佔據詮釋,未免過於偏激。反觀由「接收臺灣」修改成的「光復臺灣」──二戰時期,國民黨因《開羅宣言》和《波茲坦宣言》取回臺灣,史觀卻未提及「宣言」其實不具任何國際法效力;再以史實而言,國民黨在日本投降後將臺灣納入統治,當時社會陷入高度期待,但爾後的貪污舞弊、「五天五地」、經濟衰退等情形,令樂觀的「光復」蒙上一層陰影。較於國際法效力與史實根據,所謂的「台灣光復」,用在理應中立的教科書上,是否過於偏頗?

這僅是更改的一小部分,翻越臺灣史的課綱更動表,會發現鄭南榕事件、良心犯、白色恐怖等關於民主的抗爭與人權迫害的部分被刪除或帶過,將二二八事件孤立、去脈絡化,以此切割高壓統治、淡化民主重要性。並增加「漢人」和「中華文化」等用詞的出現率,強調臺灣與中國的連結。周婉窈教授也說:「白色恐怖則被『移位』,放到新增的兩岸關係與反共政策章節中,這是要刻意營造因為有戰爭(指國共內戰)才有人權迫害?」如此相比,從「接收」到「光復」,似乎不足為奇。

這般「些微調整」,使現今民主教育退向戒嚴體制的黨國教育。解嚴後的課綱修訂、一綱多本,使臺灣擺脫過去「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的教育框架,可謂民主自由的進步代表之一。因此,修改課綱所應調整的,是呼應臺灣社會目前的自由民主化,更重要的,本土化。

國立屏東女中二年級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