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故事》死刑執行人的歷史:晚清民國時期劊子手的人生際遇

「死刑執行人」,也就是劊子手,這是一個神秘又充滿傳奇色彩的行業。關於他們的生平與人生,他們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甚至是人生末路,往往非常地具有戲劇張力,讓人每每感觸良多。

藤南多桑

歐陸劊子手的回憶錄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了《忠實的劊子手:從一位職業行刑者的內心世界,探索亂世凶年的生與死》(譯自:The Faithful Executioner: Life and Death, Honor and Shame in the Turbulent Sixteenth Century)一書出了日文譯本(日文版的書名譯為《死刑執行人―残された日記と、その真相》),還有川成洋教授撰寫的書評。這本書的中譯本,在2013年就已經由大塊出版社出版。

《死刑執行人―残された日記と、その真相》

書市中同類型的書,還有貝納爾.勒歇爾博尼埃(Bernard Lecherbonnier)的《劊子手世家》(Bourreaux De Pere en Fils Les Sanson, 1688-1847,2012年由麥田出版社刊行了中譯本,也是一本相當有趣的專門著作。這本書是用法國劊子手家族為主軸,透過這個家族的興衰,看法國在大革命前後的種種變化,以及歷史進程中的腥風血雨。

這類的歷史研究多半聚焦在歐陸各國的劊子手家族,利用他們長年記錄所留下的日誌資料,重建一個特別的時代氛圍,還有其中的這群社會邊緣人。

但讀完了這些作品後,心中不由得想到了一件事:晚清民國以來,社會幾經變革,法律亦有更改下,執行斬刑的劊子手們,他們最後到底去了那裡呢?他們也改換了職業嗎?他們的生活和職業概況也和歐洲的同行們有類似之處嗎?

想著想著,便把一些看到的資料輯錄了下來,說不上是研究,就當是一種對古老神秘職業的文字追索吧。

http://en.wikipedia.org/wiki/Executioner

斬刑廢除:洋槍隊的子彈取代了劊子手的斬刀

在明清以來的歷史中,只能隱隱約約的看到劊子手的身影。筆者整理明清檔案多年,看到提及劊子手的檔案,僅有一件,見於中研院史語所明清內閣大庫檔案中。這份「揭帖」,內容簡略,提及了順治六年六月,江寧巡撫揭報於四月初八日喚劊子手,提重犯孫鎖真押至本城四牌坊通衢斬首示眾(文獻編號: 007021-001)。

這份揭帖的字裡行間出現了「劊子手」的字樣,但沒有他的名字,自然是因為這個職業的詳情,往往不被史冊記載。檢索之下發現,這方面並沒有什麼具體的研究,頂多是在文學作品中,有些鄉野傳奇式的掌故與軼聞。

明清以來的劊子手是不是世襲的職業?他們多半出身為何?他們在時代變化後如何面對職業的消失,這其中究竟發生了那些故事?關於這些問題,並沒有太多的正式官方記錄保存下來。近年來,許多歐美數位典藏的資料庫中,可以檢索到晚清劊子手行刑的黑白老照片,成為了一種影像史料上的記錄,但檔案文獻等文字上的記載,則付之厥如。法制史方面的研究,多半只提及晚清民國以來漸漸重視人道與文明,斬首死刑漸被正式廢除。

清末民國以來的北洋軍人採行西方軍事儀典,漸漸流行用槍決取代斬首,軍人手槍隊取代了劊子手的角色。法律條文規定的發展上,1914年,北京政府頒佈《懲治盜匪法》,規定「死刑需用槍斃」,其後分別在1924年的《司法公報》則主張「執行死刑原在結束生命,以簡單迅速為宜」。「斬刑」的廢除在1928年國民政府《暫定刑律》中,再次獲得重申。1932年的《六法全書》,再次確立「死刑用槍斃」的原則,槍斃遂成為主要的死刑執行方式。

不過,即便法律明文規定,民國十六年前後,國民黨在處理左派革命時,還是手段激烈地恢復了斬首刑罰。但記錄中沒有提及這些死刑執行者,是否為昔日所謂的劊子手,抑或是由軍人行伍來臨時充替。

海盜在香港九龍等待行刑,攝於19世紀。(來源:http://wellcomeimages.org/indexplus/image/V0031252.html)

吃齋念佛入善堂:一個老劊子手的晚年心願

唯一比較可供佐證的是民國報紙的歷史文獻。1925年11月,湖南《大公報》刊載了一位劊子手的故事。這位時年60多歲的鄧海山,當時在長沙縣公署供職,《大公報》,民國成立以來,他就在長沙縣充當劊子手,「歷年以來,經手斬殺之盜犯,不下二、三百名。」

鄧海山當時想加入善會,但為人所拒絕。當他要求加入善堂(民國時期的慈善機構)時,他的朋友們並不支持他,他們說他「殺人數百,無入善會之資格」。鄧海山回應說:「被殺之犯,係犯國法,與我何罪。我不過奉公執行,豈有將我入善堂之資格都取消之理,遂決意投入善堂。」

晚年的他,則是「每於無事之時,吃齋念佛」。 大公報的報導中,還提及了劊子手的薪資與待遇:「鄧海山『每斬犯一名,由公署賞洋四元』,每次辦完差領到賞洋後,他便在長沙縣警備隊買肉共分而食,他還享有『例不派差』的特權。」

官府薪餉與家屬謝禮:劊子手的收入

另一條記載,則來自1988年出版的《茶陵文史》。這篇回憶文章,記載一位郴州人佟紹箕,在1921年後,流落到湖南茶陵縣衙成為劊子手的故事。他說,自己在18歲時就拜過師傅了,並且受過專門訓練。佟紹箕在出師後,師傅告誡他:「殺人九十九,到時要收手」,意思是不能終身以劊子手為業。

根據這篇文章,劊子手的收入除了正式官署的薪餉外,還有一份家屬的謝禮。「佟紹箕在下刀之前,有的死者家屬因不忍心死者身首異處,請他在頸項上斷筋留皮。能這樣,甘願送給他一些好處。」

而劊子手的執業過程中,也有頗為神秘的一面。據說佟紹箕執行職務之後,回來的路上,不能朝刑場回望,更不能與他人交談。回到縣衙後,還得朝法堂跪下,讓差役兵丁用竹板打他屁股,用意為「打煞」,其實就是害怕自己已處決的囚犯會來纏身。

後來,國民政府《六法全書》頒佈之後,佟紹箕便失業了。之後,他在茶陵安家, 1959年因病身故。

此外,根據一些非正式的地方文史調查,劊子手多半有特定的聚居地,一般人不喜歡接近他們。湖南《瀟湘晨報》的紀錄說,「民國時期武岡縣有個大郎巷,那裡是三教九流的居住地,劊子手就住在那裡。據小說《孤獨的劊子手》作者邵陽人鐘連城介紹,當地一般人不會去大郎巷,也不願意跟那裡的人交往,尤其是劊子手,認為出門碰到這樣的人一天都會倒楣。』

清末被斬首的革命黨人 (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AC%E9%A6%96)

楊金標:沈從文小說中的劊子手

一些文學作品、民間傳記與掌故記錄,則多半在記述武林故事中,又或者在描寫新舊社會轉變中,提及了劊子手的無奈下場。

民國著名文人沈從文在《新與舊》的小說裡,寫過一個老劊子手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劊子手楊金標的名字,從光緒以來,在縣裡頭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按照傳統的規矩,斬首殺人後,劊子手需向菩薩自首,履行請罪的特別儀式。

轉眼到了民國十八年,楊金標年已六十,已經不再當劊子手,而是改做縣城北門的看門人,每日工作只是開關門栓,或坐在城牆上,看一對年輕夫婦主持的小學校。小學校的女先生,還曾帶學生來看過他舞盾牌。

有一天,縣衙突然叫他到西門處決犯人。他糊裡糊塗提刀行刑,只覺得被殺的人很面熟。殺後他按舊規矩到城隍廟神桌下躲避,卻被人認為是瘋了,差一點用亂槍打死。

原來,楊金標殺的是北門小學的夫婦教員,他們的罪名是「共產黨」。楊金標死後,眾人傳說,本縣「最後一個劊子手」是白日見鬼給嚇死的,成為了一則鄉野傳奇。

沈氏此篇故事既寫新舊社會環境之間的差別,又表現一個職業劊子手樸素個性在時代變遷下所形成的人間悲喜劇,也透露了民國成立後劊子手行業的出路──成為縣城的守門人。

劊子手為什麼要養猴子?

另一個晚近的例子,則是在《一代宗師》劇本中,描寫的落魄劊子手老姜。老姜在宮家中作為護院家丁,身上總是揹著一隻猴子。他終其一生守護在宮二小姐的身旁,用劊子手的煞氣,鎮壓所有不好的邪祟汙穢。

該片導演王家衛在訪談中提到,老姜的原形來自台灣作家唐諾的小說。王家衛引用唐諾的說法:「劊子手源自於明朝初年,一般來說他們沒有朋友。劊子手都有一個習慣,交朋友不管多熟,永遠讓你在前面走,他永遠在後面盯著,因為他習慣了看人家的後脖子。所以,你跟他交朋友是不是有點寒?那麼,為什麼他有猴子呢?劊子手的訓練,第一就是看刀,要拿刀的准,第二就是他會養一個猴子,因為他從小就是摸猴子的脖子,猴和人的結構很像,劊子手必須要一刀砍下去,刀法好的劊子手不是砍斷頭,是到了底之後還要留一層皮,因為那個時候犯人的家屬會說『留個全屍』,最後切肉但是連著皮,這是留一個全屍。」

這是文學家與劇作家在文學與電影中詮釋的劊子手,也許或多或少代表了一些來自民間的歷史記憶吧。

無論如何,劊子手的歷史好似一面鏡子,他們是社會的邊緣人,不被正史記載,往往受人排斥。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悲歡離合,人生願景,現代人無法追憶。王家衛導演在評說劊子手老姜時,說:「所謂一個大時代裡面,你會突然之間、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一個過氣的東西,你就變成歷史了。」這句話不得不讓人感嘆,花無百日紅。一剎那間,某一個大時代就過去了,你/妳也就變成了歷史的一部分,化作了片片斷斷的一段往日回憶。 

參考書目》

喬爾‧哈靈頓(Joel F. Harrrington),鍾玉玨譯,《忠實的劊子手:從一位職業行刑者的內心世界,探索亂世凶年的生與死》(譯自:The Faithful Executioner: Life and Death, Honor and Shame in the Turbulent Sixteenth Century),大塊文化,2013。

貝納爾.勒歇爾博尼埃(Bernard Lecherbonnier)著,張丹彤、張放譯,《劊子手世家》(Bourreaux De Pere en Fils Les Sanson 1688-1847),麥田,2012。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故事:死刑執行人的歷史:晚清民國時期劊子手的人生際遇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