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死刑真的讓犯罪死了嗎?

考伯

2012年的湯姆熊案,去年的捷運事件,近期的女童割喉案,使台灣陷入一種仇恨與恐懼的氛圍,激起了主張死刑與廢除死刑的輿論戰。

台灣大多數民意是支持死刑的,民眾認為死刑能讓殺人者付出代價,死刑的執行代表的是正義,殺人者死能還給被害家屬一個公道,通過殺雞儆猴能夠嚇阻其他人犯罪。

但死刑有其不可逆轉性,完全無法補救。即便是司法相當先進的國家,仍然會有誤判、冤案發生的可能性。去年台灣執行了五起死刑,死刑制度實行下,犯罪率卻沒有顯著的降低,是否真有嚇阻的結果?

死刑的執行只是應報的結果,應該去改變的是犯罪發生的原因。

民眾認為死刑能讓殺人者付出代價,但死刑有其不可逆轉性,即便是司法相當先進的國家,仍然會有誤判、冤案發生的可能性。(資料照,記者叢昌瑾攝)

「菩薩畏因,眾生怕果。」社會大眾因為害怕犯罪者的恐懼,而期望將兇者推上斷頭台,政府只要解決了他,就可以滿足人民的渴望,但剩下來的其他問題,卻也一併地丟到暗處。這只是整體問題的其中一點,一整條線的一個環節。應該去思考各種影響犯罪率的可能因素,進一步去解決社會的結構性、制度性的問題。

政府可以集合社會學、犯罪、心理學等各領域專家,對某些個案評估探討,從中研擬出一個制度並確實實行,整理出特殊個案資料庫,也許透過積極的社工心理輔導介入,調整反社會人格等等。辦個公聽會,提醒社會大眾關注社會各層面的問題,主動關懷他人,提高警覺,減少下個悲劇發生的機率。 

近日一則新聞,2013年嘉義縣朴子市發生一起駭人情殺割喉案,受害女子的媽媽涂母表示她願意原諒殺女兇手,也因為「原諒」他,卻背負「白痴媽媽」罵名。走出傷痛的她說:「如果兇手被寬恕、或看到社會接納他家人,良善的一面會不會被激發?」她認為有時候社會的正義並不是真正的正義,從中了解而獲得平靜時,才能放下被報復的恐懼。

社會不應該過度同仇敵愾,焦點不應該都放在被害人的家屬身上,而忽略了加害人的家屬感受。其實大多數媒體製造這種情緒的輿論,往往卻造成了被害者家屬的二次傷害。媒體應該有著良知、善盡社會責任,報導只需要描述,而勿以過激的評論刺激民眾。

(作者為補教英文老師,台中市民)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