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豐州/國際超級馬拉松總會技術委員
Apple Watch正式上市,引起媒體的一陣追逐報導,不過,穿戴式裝置的產品已經上市兩三年了,幾家的先上市的數位手錶的功能和Apple Watch相去不遠,換言之,它不像iphone一上市就躍為智慧型手機產業的典範,雖然掌握了微互動、語音指令、行動支付、人體介面幾項穿戴式裝置的優勢,但是主要是沒有找到殺手級應用,還待市場考驗。外型多樣討喜的Apple Watch跟已經上市的它家智慧型手錶一樣,利用感測裝置來進行「運動與健康管理」,是共通的一大應用。
外型多樣討喜的Apple Watch跟已經上市的它家智慧型手錶一樣,利用感測裝置來進行「運動與健康管理」,是共通的一大應用。(AFP)
我們也很高興地發現國內多家大小廠家已經投入「運動與健康管理」領域的開發,由於看到國內跑步風氣的興盛,幾家廠商已經瞄準跑者的需要,結合數位手錶、手機APP和雲端,進行系統的開發。由於筆者同時擁有資訊和運動背景,早就十分關心這領域的發展,僅以跑步者的觀點,提出「五不五要」,希望業者能開發出合於我們需要的產品,那就是造福我們跑者了。
五不:
1. 不要勉強我們跑步時帶著手機
目前數位手錶都搭配智慧型手機使用,甚至十分依賴手機運作。但是我們跑步時不會想帶著有重量的手機,你也許看到美美的照片中有美美的正妹手臂上帶著手機套在跑步,我們必須說那是少部分的人如此,我們「真正的跑者」都希望是沒有負擔地跑步,帶著手錶是大多數跑者的極限了,我們還不致於會因穿戴式裝置風起雲湧而去改變平日習慣,帶著沈甸甸的手機出門跑步的。換言之,手錶是跑步時的唯一的穿戴裝置,大家開發系統時要把手錶當成是決戰點,把除非需要上雲端複雜計算的,或者需要使用大數據資料庫之外的所有功能都置入手錶之中。
2.不要心跳帶
心跳是跑步強度和身體反應的重要指標,但是要我們戴著心跳帶,實在是折磨,男性不習慣,女生也不覺得舒服,更別提大量出汗後,感應裝置因受潮失靈的情形所在多有。
3.不要把我們跟亞健康族群混在一起
廠商會想設計出一套系統,包山包海地把所有「運動和健康」功能都設計在裡面,企圖一舉把所有人都變成消費者,事實上,以功能面來說,跑步族群和亞健康族群是不同的族群,需要的功能截然不同,例如跑者不會像亞健康族群關心每天走幾步,而是想知道跑步時每分鐘的步數和步態。從人機介面角度分析,功能越複雜的軟硬體操作起來越難,跑步時操作不像靜止原地操作,行進(喘息)中操作需要越簡單越好。
廠商會想設計出一套系統,包山包海地把所有「運動和健康」功能都設計在裡面,但以功能面來說,跑步族群和亞健康族群是不同的族群,需要的功能截然不同。(AP)
4.不要勉強我們帶著手錶睡覺
許多人不會戴著手錶睡覺,因為他違反「低存在感」的原則,數位手環輕薄比較有可能,也就是把偵測睡眠的功能分出去給數位手環,不要硬要我們帶著重重的手錶上床(那時手錶可能也需要充電吧)。
5.不要每半天就得充電一次
我們了解因為手錶的電池容量還沒有突破,開發廠商對手錶內部的功能耗電「瓦數」都必須斤斤計較才行,因此,趁此呼籲,如果要針對跑者開發系統,把不必要的感測裝置拿掉吧,例如我們不是爬高山的,不需要高度計。某家廠商的手錶裡有高達12項的感測裝置,犯了包山包海的毛病,當然會有跑一場馬拉松賽跑到後面就沒電的窘境。
五要:
1.生理感測要心跳
心跳不是最科學的運動強度指標,但卻是最方便也最容易瞭解的指標,大部分的訓練課表都依賴心跳來研判有無達到應有的訓練效果,跑者也可以根據它來判斷是否有運動過度的情況。下一代的數位手錶應該都具備利用光學去偵測脈搏的功能,是值得期待的。
2.環境感測要位置
手錶中需要有GPS裝置,我們跑步時需要知道自己的位置,需要用它來計算距離,一群人出去運動時可以據此知道彼此的位置,比賽時可以傳位置資訊讓親朋好友,免得他們擔心。
3.動作感測要步態
奧會標語:「人類會追求更高、更遠、更強」,誠然,跑者會想進步,速度加快,意味著步幅加大和步頻加高,我們渴望知道具體的數字,來證明自己的進步現況。內建3D加速規裝置可以得到身體移動的數據,再經過演算法的一番計算就能得知我們跑者需要知道步態資訊。
內建3D加速規裝置可以得到身體移動的數據,再經過演算法的一番計算就能得知我們跑者需要知道步態資訊。(AFP)
4.系統要提供具科學性的訓練課表,而且是適性化的課表
我們跑者需要根據參賽的目標有一份練習的訓練計畫,業者應該以人工智慧的方法去擷取具有經驗的教練的課表編排知識,然後自動產生一份訓練計畫供我們平日練習用,這份課表不應是每個人都一樣,因為每個人的條件有重大的差異,因此它應是一份適性化的訓練課表。
以人工智慧的方法去擷取具有經驗的教練的課表編排知識,自動產生一份訓練計畫供平日練習用,這份課表不應是每個人都一樣,因為每個人的條件有重大的差異,因此它應是一份適性化的訓練課表。(AP)
5.系統要提供能彈性調整課表的功能
跑步畢竟是我們休閒活動之一,常常因為工作或生活上的要求而需要變動原來的訓練課表,因此這份訓練課表必須是可以彈性調整的,才能配合現代社會頻繁變動的個人行程,軟體設計難度不小,但是也因此才能彰顯數位的價值,我們合掌期待穿戴裝置能為跑步運動注入新生命。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