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給孩子們一個能夠安心學習的人文場館吧!

◎陳平坤

「老師!我今天沒準備報告,因為人文大樓一事忙著。」一位積極爭取人文大樓蓋在哲學系暨人類學系舊館原在地的學生,上課時懷著歉意對我說道。

我曉得該學生及其同道近期投入極大心力想要促成人文大樓興建案順利通過都審,所以當然不忍也不會有絲毫的責求話語或意念;但卻不禁反思:堂堂一所眾人欽羨也好、眾人嫌惡也罷的「臺灣第一學府」——臺灣大學,為了一件人文教學場館到底能不能建在老校門口旁而爭論六、七年的事情,竟讓來文學院求教的孩子們無法安心學習、快樂生活,甚至還要為此擔心不已而奔走努力,這對一所教育機構來說,難道不是某種極大的失職、失責嗎?

臺灣大學,為了一件人文教學場館到底能不能建在老校門口旁而爭論六、七年的事情,竟讓來文學院求教的孩子們無法安心學習、快樂生活,甚至還要為此擔心不已而奔走努力。(記者吳柏軒攝)

作為哲學系一名小小教員,當然多少關心人文大樓興建乙案,不過,在這個月以前,並未公開表達過任何意見或建議。這是基於一則人微言輕,再者自己本不是箇積極分子,但更重要的是,人文大樓建在老校門口旁到底適不適宜呢?這終究是堅持己見為是、異見為非的任何人,誰也說服不了誰的一個論題。類似這種「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問題論辯,莊子〈齊物論〉早已明白指出,那最後留下的,僅將會是同者同之、異者異之的觀念困結。

然則,對於人文大樓興建問題,日前之所以仍要勉強發出一二篇短論,藉以表達些許淺見,其實也不過是用來安慰自己忝占哲學系教職一席的孱弱良心;因為無法提供來學者一個能夠安心研習其所求學問的內外道場,不僅身為臺大一員覺得失職失責,而且想到自己開授「中華禪:安心之道的探索」這門課程,難道連實踐那麼一點最低限度的安心之道也畢竟辦不到嗎?

記得杜甫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如此宣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以此期求懷抱某種理念的任何人有如杜甫般的心懷,誠然過度,也不可能。但是,在臺大文學院內虛心求教的孩子們,如今不過想要一棟可以護得住天靈蓋、又能夠安心學習的人文教學場館——那也是他們的「家」,難道領有薪水、不用交學費而又得安心工作的我們這些人(上至校長、下及教職員工,內是退休教員、外是都審委員)啊!仍舊還是不能平心公正地綜合考量,而後慈悲地滿足孩子們要求安心勵學敦品的一點點願望嗎?

在臺大文學院內虛心求教的孩子們,如今不過想要一棟可以護得住天靈蓋、又能夠安心學習的人文教學場館——那也是他們的「家」。(作者提供)

這只是一道微弱的呼號,也是一項謙卑的請求,既說給反對者聽,更盼都審委員看見。沒有奢望以理服人,但願博取更多懷有一分同情的贊成,以便讓「人文大樓(或小築)」在臺灣大學校園內盡速站起來!若使最後真能於原地矗立,則不僅新人文場館獲致加入臺大校園歷史的可貴機會,而臺大民主歷史也一定會記住那些願意放捨我見、曲成異議的寬容仁者——「容眾異以盡美,行無執而盡善,在守成中開新」,豈不正是臺大人值得擁抱的人文精神?

臺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