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崢言》第三勢力與民進黨的圓舞曲

第三勢力之間的整合不僅影響選票,同時也影響自身的論述空間,一個折衷的辦法是,「如果在大方向上仍需合作而有所顧忌,至少可以從局部的批判開始」。

吳崢

這段時間以來,第三勢力的發展一直是大家茶餘飯後熱愛討論的話題。如果說,去年在藍綠之外最後矚目的,是太陽花後各公民團體的動向,那麼今年大概就是這些新舊小黨們的合縱連橫了。台灣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對兩大黨厭倦,期待新興政治力量的土壤,去年柯文哲現象某種程度也是這樣選民心態的展現,過去不乏許多人企圖在藍綠之外打造第三勢力,可惜都未能突破台灣政治版圖,如今第三勢力聲勢再起,選民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態下,「整合」遂成為第三勢力一個被問不爛的問題,而第三勢力除了面對彼此之間的整合,與民進黨撲朔迷離的關係也一直是令人饒富趣味的觀察點。

柯文哲現象某種程度也是選民對兩大黨厭倦的展現,如今第三勢力聲勢再起,選民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態下,「整合」遂成為第三勢力一個被問不爛的問題。(圖為時代力量推出首波區域立委名單,記者王藝松攝)

民進黨對第三勢力來說一直是個燙手山芋,靠得太近,怕失了主體性,離得太遠,又未免分散力量,從政治現實面來說,第三勢力若不能與民進黨達成整合,那區域立委幾乎可以肯定會淪為炮灰,這中間的距離實在既微妙且尷尬。然而,我認為在討論整合之前,應該回到根本看第三勢力。

「第三」自然有別於第一和第二,這之間的分野應當是價值和理念,如果說第一勢力代表的是信奉黨國價值的泛藍,第二勢力自然就是反黨國勢力的集合,例如,集黨外大成的民進黨或台聯等泛綠政黨,第三勢力則又超脫在此二勢力之外,以這個標準,我並不會把民國黨也歸類在第三勢力,對於標榜進步理念的第三勢力而言,台灣過去長期以來不義的黨國體制和威權遺緒,當然是要反抗的對象,正如為什麼大家一直關注第三勢力和民進黨的整合,但不會有人問他們要不要和國民黨整合一樣,然而第三勢力和國民黨的區隔是劃清了,和民進黨卻還略嫌不夠清晰。

雖然第三勢力不乏力圖確保主體性的聲音,像范雲就公開表示「目前還不會和民進黨談合作」,如果要合組聯盟,當初加入民進黨就好,幹嘛出來組黨等,但是,就我看來,第三勢力基本上主要的區隔仍以路線為主,理念更進步、政策更基進、拒絕向財團靠攏等,坦白講,民進黨中也有進步派人士,這樣似乎只是更進步的「第2.5勢力」而不是「第三勢力」。

第三勢力不乏力圖確保主體性的聲音,如范雲(圖)就公開表示「目前還不會和民進黨談合作」,但是,第三勢力基本上主要的區隔仍以路線為主,理念更進步、政策更基進、拒絕向財團靠攏等。(記者劉信德攝)

我認為,第三勢力應在根本上說清楚與泛綠的不同,明確告訴選民既有政治勢力的缺失,以及為什麼需要第三勢力,除了反黨國價值外,傳統的反黨國勢力又在取得權力的過程中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扁政府八年執政的失落、甚至民進黨國民黨化等等,這些都是值得論述之處,可惜目前批判多停留在紅白帖、政二代等通病,未見從根本上拉開光譜及深入的分析,是較為可惜的地方,正如「藍綠一樣爛」是過分簡化事實和不正確的描述。台灣政治發展一路以來的脈絡和弊病,第三勢力絕對是有能力、也應當闡明的,雖然自我不必立基於對他者的否定,但若只停留在「我們對藍綠都不滿意」這樣的層次,未免可惜了第三勢力一時齊聚的社會賢達

公開批判民進黨在實務上或許有其難處,其實第三勢力本身的分裂也是造成其批判尺度拉不開的原因之一,政黨難以獨立獲得不分區5%選票的後果,使區域立委的重要性上升,讓本應主攻不分區靠區域來拉抬的策略變成兩邊都很重要,連帶使得與民進黨的合作關係影響更大,導致某些批判拉不開以免破壞整合可能。

第三勢力之間的整合不僅影響選票,同時也影響自身的論述空間,一個折衷的辦法是,「如果在大方向上仍需合作而有所顧忌,至少可以從局部的批判開始」,例如,某阻擋稅制改革的民進黨大戶立委,或在利益下急速向中國靠攏的民進黨人,這些都是應該被民眾公開檢驗的對象,民進黨內未必就不樂見泛藍以外有政黨能尖銳的指出黨內的「闌尾」,如此也有助第三勢力搶攻中間票源,並真正成為促進政黨良性競爭的「防腐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