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誰有資格坐博愛座?

目前台灣對於博愛座的資格定義太過狹隘,受限於老弱婦孺,但其實並不是「只有」老弱婦孺需要博愛座,發燒的上班族、熬夜念書的高中生、貧血頭暈的婦人,或許比起其他人更需要博愛座,但是這些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出來的「隱性需求」。(資料照,記者陳志曲攝)目前台灣對於博愛座的資格定義太過狹隘,受限於老弱婦孺,但其實並不是「只有」老弱婦孺需要博愛座,發燒的上班族、熬夜念書的高中生、貧血頭暈的婦人,或許比起其他人更需要博愛座,但是這些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出來的「隱性需求」。(資料照,記者陳志曲攝)

◎何琇琪

昨天的一則新聞,模特兒說出自己過去因為身體不適而就坐博愛座,卻遭人偷拍錄影。此事讓人開始思考,為什麼身體不舒服,不能坐博愛座。

我想目前台灣對於博愛座的資格定義太過狹隘,受限於老弱婦孺,但其實並不是「只有」老弱婦孺需要博愛座,發燒的上班族、熬夜念書的高中生、貧血頭暈的婦人,或許比起其他人更需要博愛座,但是這些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出來的「隱性需求」。

但是受限在台灣「博愛座的定義」,還有受限於我們對自己的要求,使得這些有需要的人因為怕被人閒話,而不想坐博愛座,那一開始設立博愛座給有需求之人的美意,是不是悄悄被消弭了?

另外,這樣的定義讓我們的包容心也變的狹隘,只願意給「看得出來的需求者」包容,而不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大眾多元的需求。

或許有人會說,可是佔坐的問題怎麼解決?我想,這是因為「誠信、相互幫助」的觀念,還有沒有真正內化到人民心中才會產生,如果想要真正落實「相互幫助不佔坐」,就應從改變人民觀念做起。相似情形從外國無博愛座制度,或是無驗票制度就可以看出,已經內化到人心的概念,根本不需要教條式的提醒貼在旁邊。

到底,用「相互幫助」的意義看待,甚麼需求才需要被正視?甚至需不需要博愛座?可不可以只要在我覺得我真的需要座位的前提下,請求別人協助讓位,也在他願意的情形下讓座,而根本不需要博愛座?加上現在人口性質的不斷變動,過去界定65歲為老人,但現在65歲卻身體健朗者也是非常多數。

(中正大學傳播系學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